WRC2025上的“顛覆者樣本”:生而成熟的鹿明機器人

繼宇樹、智元之後最值得期待的新勢力。

2025WRC的現場,人們圍着一個個展臺涌動,觀察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現場不乏宇樹、智元、銀河這樣的熟面孔,相比之下,有家公司的機器人起初並未吸引太多聚焦。

走到他們的展臺前,機器人正跟着音樂跳舞,舞蹈靈活連貫沒有卡頓,連舞步的輕重節奏都和音樂對上了。而後,展臺的工作人員讓機器人躺倒,展臺同步計時,只見機器人的髖關節和膝關節的模組瞬間發力,僅一秒就從地面彈起,穩穩站定,沒有一點多餘動作。

閃電般的起身,讓這家首次在WRC亮相的機器人公司,一下抓住了人們的目光。

這家公司就是鹿明機器人,去年9月才成立,但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它幾乎完成了同時期人形廠商幾年的準備動作。

結合產業情況,當前國內人形機器人廠商多路徑競賽,既有優必選、宇樹、智元這類企業從機器人賽道原生成長;拓斯達、埃夫特則從工業賽場跨界轉型;也有華爲等科技大廠佈局AI端;小米、小鵬及特斯拉借車企資源延伸人形業務。

看似競爭激烈,但整體產業還處於發展的關鍵期,機器人新勢力尚未形成穩定的訂單閉環,跨界轉型廠商又受限於具身智能技術積累薄弱。

而一家企業的團隊基因,往往讓其從一開始就站在完全不同的起點上。

鹿明機器人的創始人喻超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數學、能源動力、航天航空多個方向的學位,擁有10年具身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經驗。在其就職追覓具身機器人(Magic Lab)負責人期間,完成了團隊搭建,以及小米Cyberdog、追覓四足機器人的研發量產項目,帶隊完成了具身軟硬件框架定型,並首創全球首例後空翻電驅動具身機器人。公司其他核心成員包括原追覓具身機器人核心團隊以及其他機器人行業資深從業者,產研團隊包括多名頂尖高校博士。

目前,團隊推出了包括全尺寸人形機器人Lus,面向工業物流場景的機器人大力士MOS,面向文娛和家庭領域的小尺寸人形NIX,以及多款一體化關節模組、視觸覺傳感器等產品。並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三次融資,直接縮短“試點-驗證”的漫長週期,提前進入“量產前鎖定”階段,成功擠入衝刺圈。

這種高起點與快節奏推進,正是源於鹿明團隊過往10年的產業經驗和千臺以上出貨的量產積累。

一秒起身,突破人形機器人運控的技術極限

當前,人形機器人市場“尺寸分化”明顯,主流產品如宇樹G1等,身高集中在120-130cm區間。雖能完成動態站起、舞棍等基礎動作,但受限於尺寸,在與人類環境的適配性上存在天然短板——人類日常使用的工具、操作的場景均圍繞成人比例設計,中小尺寸機器人在抓取高處物品、適配工業操作檯等複雜場景時,往往因“夠不着”“操作範圍不足”而受限,壓縮適用場景。

以往尺寸的縮減,更多是對技術的妥協。人形領域有個直觀的形容,“身高每提高10釐米,研發難度翻倍”。身高增加會直接導致重心升高,1.6米機器人重心高度比1.2米機器人高出33%,動態平衡時的穩定性閾值顯著降低。“長高”也會影響關節驅動,造成機器人的扭矩需求、衝擊荷載倍增。同時,延長的肢體增加了機器人轉動慣量,需要重新構建運動控制算法,以應對強大的慣性和複雜的動態平衡難題。大機身帶來的系統能耗也不容忽視,影響着機器人的工作時長。

這些挑戰讓全尺寸機器人成爲“難啃的硬骨頭”。

在考驗極限性能的場景中,這種技術差距被進一步放大。今年5月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格鬥賽,甚至將“倒地8秒內未能起身則判定爲KO”作爲規則。這8秒也側面反映了人形機器人的應急響應速度、動態平衡控制能力方面的侷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Lumos鹿明機器人今年推出了全球首個實現“1秒彈射起身”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LUS2。

LUS2以160cm的成人比例設計,能夠在脫離遙控的前提下完成長程動作,實現2小時高強度運動續航,可應用於科教、導覽、娛樂等多個場景。

上述性能基於鹿明機器人整機運控架構的優勢。據公司介紹,LUS2搭載了超高速動態平衡控制系統,通過強化學習訓練的仿生姿態算法,可以在1毫秒內完成重心遷移決策,相當於人類反射神經快30倍的動態調整能力,還配備了IMU+關節扭矩+關節角度感知系統,可以讓機器人在任意姿態生成恢復軌跡。爲提升實時響應速度,LUS2的實時控制架構能夠實現傳感器數據採集、運動規劃、電機驅動的微秒級同步。並且,在單關節突發過載時,仍能通過剩餘關節的扭矩再分配完成動作。

另外,在類生物關節驅動系統方面,鹿明自研380Nm峰值扭矩執行器,扭矩密度達233Nm/kg,配合0.2秒瞬時響應能力,等效於成年男性下肢爆發力的1.8倍;外骨骼式架構則最大程度保護內部傳動機構,同時通過被動柔順機構吸收地面衝擊力。

這套技術架構更深層的優勢在於技術複用性,上述系統各模塊可直接遷移至奔跑、搬運等動作,真正讓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

一年三款,產研的迭代狂飆

今年,人形機器人以高頻詞的形式出現在公衆視野。各類競賽、演示展臺層出不窮,甚至本次WRC有50家人形機器人整機廠商同臺競技。市場更新速度之快,不只體現在技術參數的頻繁突破,也有各大場景需求的快速裂變。這種高速迭代的背後,是行業對企業的產品策略、產研體系的嚴峻考驗。

其中,聚焦單一化產品或技術是人形廠商發展的一種方向。不可否認,主打單一化產品對聚焦特定場景應用有一定優勢,能夠幫助企業在單場景下快速落地,實現量產。但這種路徑劣勢也很明顯,在人形機器人早期階段,PMF(Product Market Fit)需要和用戶共創,單款機器人很難滿足多場景的需求,因此,更多人形公司傾向選擇“沿途下蛋”的策略,通過多元化產品同步驗證多種技術路徑,避免因押注單一方案而錯失技術迭代機遇。而要支撐這一策略,需要公司具備多產品的快速研發和迭代能力。

鹿明則是國內少數擁有包括機器人本體和大腦在內全棧技術能力的公司。通過軟硬件一體化創新,實現高性能一體化關節、視觸覺傳感器等高成本、高難度核心硬件全自研;在大腦方面,公司構築了操作大模型和全身運控模型的技術底座。基於自身“全棧研發能力”,鹿明建立了類似樂高積木的模塊化產研體系,模塊化複用使鹿明在保持技術一致性的同時,實現多產品線的並行開發。

這是鹿明的競爭策略——他們認爲在技術路線的混戰中,能支撐多產品快速迭代的技術體系,纔可能成長爲行業基礎設施。

一年不到,鹿明就推出了三款整機、多款零部件產品。在行業早期階段,這一迭代速度無疑是驚人的。

就產品而言,鹿明的產品類別多元,應用場景也非常多樣,除了上文談到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Lus系列,應用在工業物流場景的機器人大力士Mos,雙臂負載50kg,特別適用於高負載的工業場景的雙臂操作。根據行業披露數據,當前市面已知最大雙臂負載爲20kg,主流雙臂負載設計爲10kg,MOS雙臂負載相對於同類型產品,提升了150%。此外,身高80cm的小人形機器人NIX,針對家庭陪伴、商業服務領域,輕便、高穩定性更具性價比。公司自研的其他具身智能硬件系列如高性能一體化關節視觸覺傳感器、搭載視觸覺傳感器的夾爪、7自由度數採臂和數採解決方案,也同步對外發售。

與各行業龍頭客戶場景共建,破解規模化的核心密碼

人形機器人不能做“無米之炊”,想要真正實現規模化落地,除了解決硬件、零部件成熟及規模化降本等問題,最大的制約因素還是高質量的真機數據,而真機數據必須在真實場景的交互中產生。因此,各行業的客戶進行共創,成爲人形機器人廠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國內外頭部企業紛紛與實體場景深度綁定,展開用例研究。如Figure AI的Figure 02進入寶馬工廠;特斯拉的Optimus在其旗下電池工廠“上崗”;優必選的Walker S進入車廠打工。

鹿明機器人場景合作伙伴的質量亦具水準。最近半年,鹿明機器人先後與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廠商德馬科技(SH688360)、全球航運巨頭中遠海運集團、全球領先的數字工廠解決方案商三菱電機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就具身智能在柔性質檢、物流、港口航運等場景共同打造解決方案,進而面向全球市場推廣。

鹿明能夠短時間拿下多家頭部客戶,核心原因還是其軟硬件兼備的全棧技術能力,以及極富特色的產品能力,能夠滿足場景的真實需要。以工業、物流領域常見的搬運場景爲例,行業數據顯示,600×400×250mm塑料週轉箱承載了90%以上的物料轉運需求,尤其在產線物流與倉儲物流中,箱內物料重量多在30kg以上。市場上絕大多數雙臂輪式機器人負載能力僅在20kg以內,形成了能力斷層。鹿明研發的MOS系列機器人,以50kg的最高負載能力精準填補這一空白,匹配場景的剛需。

當機器人在工業、物流、教育、娛樂等場景中持續“打工”,積累的每一組數據都讓機器人大腦更懂物流場景的需求,而這種基於真實數據的進化,正是鹿明機器人在各大場景中實現規模化落地的關鍵。

結語:爆發的前夜,鹿明做好了準備

據GGII預測,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臺,市場規模63.39億元;到2030年,市場銷量將接近34萬臺,市場規模超過640億元;到203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站在2025年這一爆發性增長的前夕,我們對人形機器人還存在諸多疑問和不確定:技術路線是否會出現顛覆性迭代?哪些場景能真正支撐商業化閉環?硬件成本下降的臨界點何時到來?在這些未知中,企業起點的“成熟度”尤爲關鍵——那些從誕生就帶着深厚技術積澱、成熟產品思維和商業化能力的玩家,往往更能在混沌中快速找到確定性路徑。

如投資人所言,鹿明機器人是2025年發展最快的具身機器人公司,無論是產品性能、迭代速度、商業化進展方面,都遠遠超過同期的其他創業公司。鹿明機器人“生而成熟”的表現,充分驗證了團隊深厚的歷史積澱,有機會成爲宇樹、智元之後最值得期待的具身智能創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