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80》「低保費、高醫療保障」好日子已過 保戶得提早及聰明應對!

此爲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幾天在媒體上,筆者看到新連任壽險公會理事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特別提到市場所關心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以下簡稱「實支保單」)並表示:「一年期實支實付保證續保、不保證費率的醫療保險,近年面臨醫療通膨與不當使用的挑戰,調整費率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身爲壽險公會,他特別強調,對社會進行清楚的溝通,公會責無旁貸」。

話說8月底時,媒體報導金管會針對實支保單大幅虧損,已委託保發中心提出針對1年期以下保證續保個人健康險(比較爲人所知的如實支實付醫療險)的作業指引。

實支保單大幅虧損

根據這份指引,保單必須符合2特定條件,才能申請調整保費;且第1年最多漲3成,後續每年上限1成,直到收支打平。但以上調整價格,還需經過金管會的核準。此消息一出,立刻掀起市場關注。特別是需要保險保障的保戶,以及銷售保單的保險業務員。

個人記得在那段時間,有不少保險業務員,就對保險公司提出嚴重質疑:舊的保單保費損率都已算好,憑什麼「說漲就漲」,且連舊保單也不能免除在外?

正因爲有很多保險業務員的質疑,再加上連任理事長這句話,筆者特別詢問了一位,在保險公司精算保費的資深精算師,請他從精算專業的角度,談一談「保險公司實支保單真的有賠大錢」,以及「爲何會賠錢的原因」。

實支保單賣愈多賠愈慘

首先,關於「是否實支保單虧損過大」一事,這位資深精算師表示,就他所知的實際情況是:假設純保費收入有100萬元,各保險公司的實際支出,普遍都超過此一數字。而且所謂的「理賠爆增」,並不只限於小公司,只是「賣實支保單」越多的公司,損率則越是慘重。

面對如此高的理賠率,一般只有兩種原因,一是「原本費率就算錯」,另一則是「精算費率時,做爲判斷依據的數據不足」。根據這位資深精算師的經驗及觀察,後者(精算數據不足)的原因最大,這是因爲在醫療科技的進步之下,要精準預測未來非常多年的理賠機率及金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記得筆者過去,曾經以此問題,詢問過一位保險系所的教授。當時,他就很不平地表示:醫療科技進步之下,雖然有新的醫療給付,但很多舊的給付,也可能因爲「不需要住院」,而被排除在保單理賠範圍之內。

醫療進步 理賠金額大幅增加

針對此一問題,這位資深精算師解釋,包括實支保單在內的保費計算,都是依照「損失機率」及「損失金額」得出。也許在醫療科技進步之下,有些舊的治療,可能因爲不需要住院,使得以「住院」爲前提的住院醫療險損率降低。

但他不忘再三強調,過去30年來國人購買的住院醫療險,其保費費率的精算考量,都是反應當時醫療技術與費用而訂,並沒有辦法精準預判將來醫療進步後的新增理賠項目與成本。因此,當有新的醫療給付增加,既有費率不變下,實支實付保單的損率自然提高。

對保險公司來說,實支實付醫療險最恐怖之處在於:在醫療科技不斷更新之下,每筆保單理賠金額的大幅增加。隨便舉常見的男性疝氣手術爲例,儘管費用會因複雜度及不同醫療院所而有差異,但傳統手術+材料費,大概2萬元有找;如果採用新式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整體費用最少約3萬元起跳;但如果採用最新的達文西手術,在健保給付手術費用之下,民衆還要額外支付8~15萬元;假設健保不給付手術費用,整體手術+耗材的費用,至少是15~30萬元以上。

除了「理賠金額(損失金額)」增加之外,實支保單的「損失機率」也同樣提高。其原因,除了與國人自費醫療比例非常高(根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蒲正筠,分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自費醫療佔比後發現,臺灣民衆的自費佔比高居第3名,達到31.5%有關外,還與保險公司提到的「不當使用」有關。

「人性」是最大變數

這位精算師坦言,「人性」的確是在精算實支保單費率時,極大的一個變數。因爲只要有了保險,保戶在進行醫療決策時,一定會傾向「用最好的」。「如此一來,保險公司的賠率及理賠金額,怎麼可能不爆增」,他說。

國外實支保單爲何沒慘賠?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跟筆者,都會心生疑惑:國外也有賣實支保單,那,爲什麼國外的實支保單,不會有此問題?總不可能醫療科技的進步,只在臺灣發生發生吧。對此,這位資深精算師直言,主要原因在於:國外實支保單不見慘賠問題,應該是其有國內所欠缺的「隔年費率可自由調整」模式。

就這位精算師的瞭解,國外像是美國與香港,也都是賣一年一約的保單,卻可以在隔年,依據前一年的實際理賠狀況,進行費率的調整。而在他的印象中,隔年調漲費率幅度在10%以下的,幾乎是少數。「且除了有調漲費率機制外,還可以針對特殊給付「除外不保」,例如排除眼睛與牙齒方面的給付。反觀國內,住院醫療險等於是『只要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就全得賠』」,他無奈地說。

在瞭解國內實支保單的虧損原因之後,回過頭來看看壽險公會與保發中心訂出兩大漲價啓動基本要件—「整體損失率高於預期」,以及「近3年實際損失率超過預期3成」。且在符合條件後,首年最多限漲3成,其後則逐年限漲一成的做法,恐怕還是無法徹底解決實支保單虧損連連的問題。正因爲如此,這位資深精算師對於實支實付醫療險的未來發展,也是非常悲觀,而不抱太大期待的。

一張保單無限理賠將消失

筆者之所以花這麼多篇幅,解釋實支保單的保費精算基礎,主要就是想要表達一個每位保戶,都應該擁有的正確投保觀念:保戶永遠不可能,佔到保險公司太久及太多便宜。也就是說,過去那種「極低保費,卻可以獲得最大醫療保障」的好日子,真的已經徹底「回不去了」。

事實上,最近一、兩年來,除了市場上的實支保單紛紛停賣、下架之外,新推出的實支保單,幾乎都是終身帳戶型(限期繳費、終身保障,但當保戶申請理賠總金額,超過一定限額之後,保單就此失效);有的,還會加上「一定年齡(例如70歲)以上纔開始給付」的設計;甚至,還有保險公司只推出「最高只保障到90歲」的定期醫療險,以免損率過高…以上這一切,都代表過去那種「買一張保單,可以無限量理賠」保單再不復見。

筆者認爲,正如同這位精算師所言:在醫療科技進步之下,保險公司在損率及損失幅度的預測非常困難。凡是對保戶有利的保單,未來都難逃「慘賠」的命運。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民衆如果想要尋求更高品質的醫療,恐怕不是靠「最低保費、最高(多)理賠」的實支保單;而是得靠自己「多存一些醫療基金」;再不然,就是想辦法透過第二位醫師的建議,避免讓自己落入「被強迫採用自費醫療」的框架之中。

筆者認爲其理由非常簡單: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是求「獲利極大化」的營利事業,而非不必賺錢的慈善公益事業。所以,保戶若不想支出過高、影響了日常生活,就該懂得對自費項目「聰明取捨」。

在此同時,保戶們也必須清楚瞭解,此生所有的醫療費帳單,不論是由保單或退休帳戶中支出,分毫都來自保戶自己的錢。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絕對不可能存在一張,可「無限給付醫療費用」的空白支票(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