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74》想要節稅的聰明父母,千萬別再送子女不動產了!
房市示意圖。記者朱曼寧/攝影
一直以來,國人不但喜歡用房地產來投資,也喜歡用「送子女房子」的方式,進行資產傳承。因爲民衆至今,仍有「不動產可以自住兼、保值與投資」的迷思。
不動產保值是迷思
爲什麼筆者會說「不動產可以自住兼保值與投資」恐怕是個大迷思,主要是因爲至今,沒有人真正用實際的數字計算「以昭公信」。例如前幾天,筆者看到有媒體,引用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的最新統計指出:「隨着房市經過多次多頭走勢,雙北市公寓越老越保值,尤其是新北市老公寓買賣契約平均單價、總價,17年來更是翻漲一倍。
這則新聞,引起個人極大的比較興趣,立刻上網去查有價證券(例如0050)的近十年漲幅,卻是高達近5倍,而臺積電近十年的漲幅,也有6倍左右,且以上漲幅,尚不包括配息的部分。
猶記得筆者之前,在上某一堂有關「資產移轉」的專業課程時,授課的老師在講到兩稅合一新制時,就曾提到:兩稅合一新制才實施沒多久,民衆還無法感受到它的「威力」。
有價證券投資效益更高
這位老師不只一次地再三強調:當時間拉的越長、不動產價格走的更高,那些投資不動產的人,在日後賣出的不動產「大筆獲利全都繳給國庫」之際,纔會「驚覺」:有價證券因爲資本利得不課稅的關係,投資效益反而會更高、更好!
老實說,筆者初聽老師的說法,也一樣心存懷疑、難以置信,總想實際透過試算、比較來驗證其正誤。然而,由於不動產買賣相關稅負的計算複雜,個人卻一直也沒開始認真思考,並動筆撰寫文章。
爲了徹底比較兩者的長期投資績效,以及稅負上的差異(因爲稅後淨利,纔是投資人紮紮實實賺到的錢,或是收到的資產),筆者分別請教了資深代書、大河不動產經紀整合行銷(有)公司執行長黃國霖、曾在南區國稅局工作的稅務專家,現任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副總封昌宏,還有熟悉稅法的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駱潤生,以「父母贈與子女1000萬元的不動產或有價證券(例如0050)」爲例,計算出下表一(贈與稅負)及表二(10年後市值增加1倍後賣出淨利)數字。
根據黃國霖的說法,假設在雙北市市價1000萬元的不動產,土地公告現值大約是在500~600萬元之間;若是20年以上的建物,房屋評定現值則會落在50~80萬元之間。所以,表一及表二所舉的不動產課稅稅基,也是以此假設爲基礎。
注:以上不動產賣出成本,還未包括以下成本:1.每年持有稅成本:房屋稅按房屋評定現值(自住1.2%、非自住2%~4.8%)、地價稅按申報地價(未申報=公告地價80%)0.2%計算2.交屋前的水電瓦斯、管理費等3.代書費(每份約2000~3000元,通常由買、賣雙方各半支付)4.以上報酬率計算,暫不包括不動產租金,以及有價證券的股利收入
以上表一爲例,讀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以下兩大重點:
重點一、單從節稅效果來看,父母贈與不動產給子女,反而要比贈送同樣市值的有價證券,還要多繳19.1萬元的贈與稅。
重點二、因爲稅負上的差異,在報酬率相同之下,投資有價證券(例如0050)的10年淨利,還遠比投資不動產來的高。更何況在同樣比較基期之下,有價證券(例如0050)的報酬率,遠高於投資單一不動產。
房地合一新制2.0;稅率高
爲什麼會有以上兩大差異?最簡單的理由便是:政府對於各項金融商品及標的稅負不同。特別是在房地合一新制2.0實施之後,賣價已經不是按照原本舊制、價格遠低於市價的「房屋按房屋評定現值」來計算。
且以上兩者差距,還是以「持有超過10年」爲例,假設持有不動產期間低於10年,稅率將會更高,分別爲則爲45%(持有2年內)、35%(持有2~5年)及20%(持有5~10年)。
更值得喜愛投資不動產,或是想買不動產傳承給子女的投資人注意的是:只要隨着時間越來越長、有價證券資產增值幅度更高,不動產售後的淨利,也將與有價證券(例如0050)「越拉越遠」。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有價證券(例如0050)」的增幅,可能更高於不動產;甚至,不動產還有可能產生「跌價損失」。就以6月23日的新聞爲例,前總統陳水扁的女兒—陳幸妤,掛售了12年的臺中豪宅,居然是「賠售250萬元」。
再以霖園集團「三太子」蔡鎮宇近期連賣北市內湖五期兩棟廠辦爲例,根據商仲的估算,表面上看來,寶丰隆買進3棟、賣掉2棟,出售的兩棟價金加上未出售A棟的租金收益,與當初買進3棟合計價金相當,但若考慮買賣的資本利得稅、養護費用與持有成本等,推估10多年報酬率僅約3成、平均年報酬率僅3%。
反觀投資人出售有價證券的資本利得,稅率卻是「0」,而房地合一稅2.0的稅率,至少是10%起跳。除非持有人符合自住條件(包括戶籍、未出租營業、前6年未曾適用同樣優惠),纔可享有400萬元免稅額、稅率10%)。
根據以上的數字計算,除非在萬不得已(例如子女永遠自住而不賣房)的情況下,所有天下父母可能都要再三慎重考慮「別再送子女不動產」了。其理由便在於:
資本利得免稅、0050收益高
首先,由於有價證券資本利得不課稅,但房地合一新制2.0,卻要課至少10%以上重稅。所以,想要長期累積資產或財富的人,最好的標的是有價證券(特別是投資標的最爲分散的市值型ETF,非單一股票或產業基金、ETF),而不是不動產。
其次,投資有價證券,請儘量選擇「賺價差」,而不要「收股利」爲主。這是因爲投資人持有有價證券的收入來源有二,一是資本利得(買賣價差),另一是股利收入(配息)。
但是,個人股利收入必須併入個人所得中課稅(可採「合併計稅(稅率8%,最高可抵8萬元)」或「分開計稅(稅率28%)」,而資本利得目前則是「免稅」。
且最重要的是:以國內成立最久,以配息爲訴求的0050 ETF爲例,其自成立已來的年化總報酬率(含配息及資本利得),遠高於另一檔同樣歷史差不多悠久,但強調高配息的0056。以上,更突顯「賺價差」的收益,遠高於「收取股利」。
房屋評定現值可能逐年提高
再者,儘管不動產還有「自住或出租」的額外優勢。但是,隨着各個地方政府財政日益短缺,做爲課稅稅基的房屋評定現值(房屋稅;每年變動)與申報地價(地價稅;每2年變動),還更可能會逐年提高。
也就是說,儘管不動產因爲能夠自住,也許一方面,可以拉高投資不動產的報酬率(然而,以所舉市值1000萬元不動產爲例,就算每月租金收入,最高可有2萬元,10年下來的總租金收入,也不過是240萬元,持有有價證券的淨利,依舊完勝持有不動產);但相對的在另一方面,也會在「持有成本(請見下表四)不斷大幅墊高」之下,而壓低了整體報酬率。
資料來源: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tax-info/understanding/tax-saving-manual/local/house-tax/5qYVKWW、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tax-info/understanding/tax-saving-manual/local/land-value-tax/bD9Bk19注:土地價值若未超過該縣市累進起點地價計算時,稅率是0.1%
更何況說到「出租」,在未來「少子化」,也就是人口越來越少之下,除非是極爲特殊的案件(例如地段好、屋況佳),否則,也極有可能面臨「租金無法拉高」、「待租期拉長」,或甚至是「很難出租」的「收益降低或中斷」等問題。以上,真的值得有心當包租公、婆的民衆參考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