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跑馬拉松
中國體育報記者 林劍
編者按:近年來,以馬拉松爲代表的路跑運動蓬勃發展。今年6月發佈的《中國路跑人羣消費與賽事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到2024年,賽事數量由699場增至749場,參與人次從605.19萬增至704.86萬。“跑馬”“約跑”“破3”“中籤”……這些曾只在愛好者圈層流行的詞彙,與馬拉松項目一起逐漸“破圈”,成爲一種時尚甚至社會現象。當越來越多的“跑馬”理念從強身健體上升爲文化認同,當越來越多的辦賽思路從千賽一面進階爲各美其美,當越來越多的城市敘事從就賽論賽發展爲以賽興城……以馬拉松爲代表的路跑賽事,已超越體育項目的單一屬性,成長爲承載健康理念、彰顯城市特色、拉動社會發展的多元載體,在奔跑中書寫着更豐富的時代內涵。
與此同時,在馬拉松賽事蓬勃發展的熱潮中,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偶爾出現。秉持問題導向,聚焦賽事組織、備賽參賽中出現的不規範、不專業、不文明等問題,中國體育報調研組日前分赴北京、石家莊、南京、無錫、杭州、合肥、蕪湖等地,採訪馬拉松愛好者、組織方、從業者、研究者,從個體、集體、羣體不同維度對馬拉松項目進行解讀,總結梳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以期引發社會各界對馬拉松的廣泛關注和理性思考,推動這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安全、有序、規範發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全民健康。
“爲什麼跑馬拉松?”資深跑者汪涌、李小白的回答完全一致——爲了健康。
2015年,參與並見證了北京奧運會申辦、籌辦、舉辦的新華社高級記者汪涌身體亮起了紅燈。由於免疫力下降導致一系列問題,醫生說只有兩個辦法,要麼減輕工作壓力,要麼多參加戶外運動。就這樣,從徒步開始,汪涌逐漸接觸跑步。從開始的1公里、3公里、5公里,再到半馬、全馬,10年間,他完成了百餘場半馬、近50場全馬,2024年還登上了巴黎奧運會新增設的大衆組馬拉松比賽賽場。
從對模特行業一無所知到帶領新絲路集團在國際時尚行業打出一片天地,李小白創造了職業生涯的輝煌。然而,常年熬夜、停不下來的秀場、沒完沒了的應酬,“三高”等健康問題接踵而來。爲了減肥、爲了健康,他開始嘗試跑步。如今,年近古稀的他精神矍鑠、身形挺拔,甚至完成過7天內跨7個大洲跑馬拉松的壯舉。
科學的跑步對跑者的身心改善顯而易見,除了提升心肺功能、增強代謝能力,還能緩解焦慮情緒,帶來無法替代的愉悅感受。知名醫學跑者、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勵建安表示,醫藥能夠預防疾病,減少疾病的發生發展發作,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這些,運動也能做到。體育總局科研所基於對近萬名跑者調查問卷形成的《特徵與趨勢洞察 中國跑者的運動參與和消費》今年初發布。該報告顯示,我國路跑重點人羣的肥胖率(0.74%)遠低於2020年國民體質監測成年人羣(14.6%),53.96%的受調查者認爲,路跑對緩解工作生活壓力效果顯著。
隨着全民健身上升爲國家戰略,“運動是良醫”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像汪涌、李小白一樣走出家門,動起來、跑起來。《特徵與趨勢洞察 中國跑者的運動參與和消費》報告同時指出,37.5%的受調查者的首要運動動機是“擁有強健的體魄”。
在奔跑中拓寬生命維度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馬拉松週期。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以馬拉松爲代表的路跑賽事會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早在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超5000美元。之後十幾年,恰是我國路跑蓬勃發展的時間。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讓路跑項目更多融入人們的生活,也在逐漸改變和影響着人們對路跑的認識。
北京奧運會改變了汪涌的職業生涯走向。伴隨着北京申奧、辦奧的腳步,汪涌從新華社貴州分社來到北京分社,成爲專職體育記者,或者說奧運記者。他真切感受到了奧運會給北京乃至全國帶來的變化。“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國迎來快速發展的幾十年。大家都在各自行業努力着,很多人忽略了健康,出現了‘亞健康’狀態。北京成爲世界上首座‘雙奧’城市,除了場館和賽事,還留下了‘體育生活化’的重要遺產,讓更多人瞭解運動的重要意義,並參與其中。”汪涌當然也是健身大軍中的一員。“首次參加北京馬拉松,以跑者的身份從天安門廣場跑到‘鳥巢’‘水立方’,作爲記者曾無數次抵達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尤其是看到很多並肩作戰過的記者朋友、場館建設者爲我加油,心裡的自豪感無以言表,我想這也是馬拉松帶給我的重要收穫。”
作爲一名時尚行業從業者,李小白到訪過幾乎全世界每一座大城市,但以跑者身份重新來到巴黎、倫敦,他感覺之前從未在意過的街巷、建築也都充滿了魅力。他通過跑步、通過身體重新感受着每座城市,感知“地球是圓的”。李小白說:“通過參與馬拉松,逐漸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
體育總局科研所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軼龍表示,馬拉松賽事的持續火爆,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隨着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和消費升級,體育需求得到空前釋放。馬拉松作爲路跑運動的代表,正逐漸成爲人們追求健康、挑戰自我的重要途徑,路跑可以讓生活更美好。
樹立正確“跑馬觀”至關重要
參與馬拉松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益處,但它畢竟是極限運動。汪涌、李小白都表示,對於馬拉松項目應有敬畏之心,不能過分追求跑量、PB(個人最好成績)、“破3”等指標,罔顧自身實際情況容易給個人和家庭造成風險。
“馬拉松的終點不應該是旗門的衝線處,而應該是踏入家門的一刻。”李小白說。
中國田徑協會醫療專家組專家李永生擁有超過10年的馬拉松醫療服務保障經驗。他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是:馬拉松參與者最大的風險是猝死,因此賽前體檢至關重要。“2006年意大利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1982年開始對12至35歲的運動員進行全國性體檢篩查以來,意大利某地區的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率下降了89%。”李永生介紹,“自2015年起,杭馬組委會強制要求半程和全程馬拉松參賽者遞交體檢報告。10年來共審覈20餘萬人次,共篩查出2例主動脈夾層,50餘例肺動脈高壓,600餘例左心室收縮或舒張功能嚴重下降、減退,800餘例預激綜合徵和過早復極綜合徵,200餘例非運動性心動過緩。”
記者看到了杭馬組委會提供的體檢報告模板,其中血壓、心率、心電圖是必檢項,心臟彩超是建議檢查項。李永生表示,有的參賽選手可能不理解爲什麼要體檢,甚至會向組委會投訴,這是因爲部分參賽選手對運動中的心血管風險認識不足,對此還需要加強宣傳和教育。
李小白認爲,忽略體檢、盲目追求成績都是不健康“跑馬觀”的具體表現。爲了炫耀,可能會增加跑量;在賽場上,出現不適時想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再堅持堅持。這種加量和堅持是否真有科學依據,是否對自己有益,是需要研判和考量的。“參與任何項目的原則都應該是從實際出發,希望大家樹立正確積極的‘跑馬觀’。我們的初心是追求健康和幸福,有時候放棄纔是責任感的體現,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
近一段時間,有的馬拉松賽場出現個別跑者的不文明行爲,引發外界關注。對此,李小白認爲,作爲跑者,自律是最基本的。這不僅僅體現在訓練、比賽過程中,也體現在對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的自我管理和要求上,這同樣是正確“跑馬觀”的體現。“應該看到,這些現象都是項目甚至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對於跑者來說,應做好個人管理;對於管理者來說,應做好服務和監督。我相信隨着馬拉松賽場文明水平的提升,大家將精力更多投向賽事本身,也將見證全社會文明習慣、衛生習慣的逐步完善和穩固。”
馬拉松也有了“門診”
今年5月,南京市中醫院(南京市體育醫院)馬拉松專病門診首次開診。20個預約名額早早被搶光,跑步愛好者帶着各種問題前來求診。到7月初,僅兩個月,門診治療量已經超過600人次。
莊先生在一次馬拉松訓練中受傷,導致左膝關節外側出現疼痛。馬拉松專病門診副主任醫師陳爍爲他制定了手法治療、物理治療和運動康復相結合的治療方案。在運動康復室,李女士踏上跑步機,康復師利用動態捕捉系統和足底掃描系統分析她的跑步姿勢。“跑步時,應當保持身體直立,落腳點位於身體正下方,減少跨步過大的衝擊力;擺臂高度不宜超過胸部,避免肩頸僵硬。”康復師韓與作一邊指導一邊介紹着。
該院門診部主任錢媛表示,南京市每年舉辦十餘場馬拉松賽事,但大部分跑者都缺乏科學訓練和完整規劃。開設馬拉松專病門診,更大意義在於讓跑步愛好者瞭解科學的運動方式,依託體衛融合特色,將預防、診療、康復集於一體,爲運動愛好者提供全週期健康管理服務。“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可以幫助馬拉松愛好者賽前進行風險評估、預防受傷。一旦出現受傷,也能通過科學有效的治療,快速重返賽場。”
無獨有偶,無錫市惠山區康復醫院也於今年6月開設了中醫特色運動康復門診,通過中醫藥與現代康復診療技術,爲馬拉松愛好者提供跑前評估、跑中運動損傷防護、跑後康復等全週期服務。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跑者在完成訓練、比賽後,都來到門診接受免費的放鬆康復服務。
該院院長吳曉良也是資深跑者,接受記者採訪前,當天上午他剛剛完成了一場當地的半馬比賽。吳曉良表示,現在越來越多人加入到跑馬行列,也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科學運動的重要性。在“體重管理年”的大背景下,衛健部門、體育部門等相關部門加大了體育科普力度,“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需要科學”的理念更加被認可和接受。“希望更多跑步愛好者主動學習和應用科學訓練方法,善用專業醫療和康復資源,將預防傷病、科學備賽作爲長期奔跑的基礎,這也是我們設立馬拉松門診的初衷。”
來源:中國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