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赫連擁/皆為利來

有位在美國醫院從事護理職務的小哥,上班休息時間和同事在茶水間閒聊,就日趨嚴重的通膨現象,討論到必須負擔沉重的房租及高昂的生活費用之餘,一句「我是來這裡掙錢餬口的」被同事斷章取義、放大狀告主管,說小哥缺乏「職業道德」,來醫院上班只爲領薪水。

小哥被主管叫去辦公室,訓斥作爲醫護人員怎可只想着賺錢、缺乏「使命感」?

其實,這位小哥不曾因工作失誤或對患者態度不佳而被舉報過失職,也不曾被逮到上班時混水摸魚,卻因爲休息時間一句私下的閒聊,被上司斷定有私德問題,儼然是場辦公室內鬥中不諳江湖險惡而慘遭暗算的例子。

試問,這世上又有多少人不是奔着薪水在謀職?不是爲了掙錢在工作的?就現實點地說,直接把這位主管的薪水砍掉一半,再看他是否還能只靠使命感上班,只仰賴他人的讚許作爲努力的主要動力?

無可否認,掙錢還是非常重要,且是決定個人生活品質繼而牽動持續工作的主因。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一談起錢就感覺俗氣、市儈,甚至直接聯想到職業道德,也許在心態上都有重新調整及顛覆的必要。

作爲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移民,不難發現老一輩父母對子女就業的建議與期待中,飽含了「掙錢重要、經濟第一」的訊息──醫師、律師、工程師、會計師等各種高薪而又受人尊崇與追捧的行業,不僅考驗與顯現個人的本事,就頭銜本身也是一種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表徵。

華人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投資」,很大程度帶有期盼回報、老來在經濟上有依靠等考量。或者,起碼必須遏止孩子成年以後當上「啃老族」。當然,成就達到極致的絕對可以拿來炫耀,或是以聽來謙虛的「理想」、「使命感」來低調炫耀其實也很常見。

就算學業不突出的,家長也會退而求其次考慮支持孩子趕快出社會,要不找份穩定有福利且升遷有望的職務,要不就去做生意。若選擇了非個人感興趣的職業,那麼就奔着掙錢多的回報而去。對有些人而言,如是選擇也能安居樂業,長治久安。

「掙錢多」、「有能力多掙錢」本身就與某種「成功」有所相連,哪怕是最「小質」的成功,即擁有生活自給自足、無後顧之憂的能力,都在爲人父母所操心與教導的範圍之內,亦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

臺灣人有俗諺雲「先顧肚皮,才能顧佛祖」,意爲人得先吃飽了才供得起佛,即滿足現實的基本需要後,方可談理想。爲利益奔波說來並不可恥,只是,在有些文化教育裡從來就沒能好好說清楚罷了:能力正確發揮、工作態度合宜,對得起這份酬勞,這些表現其實跟獲利本身就該是配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