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育率低迷,專家奇葩建議頻出,黃有光:考慮允許一妻多夫制

文|

韜鈐深處

影娛先鋒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媒體都在爲人口太多而發愁。

現在倒好,生育率逐漸低迷,一些人又開始憂心忡忡,聲稱“保種救國”。

國家開放了三胎政策,但現在的人一胎都不願意生,何談三胎?

於是,爲了促進生育率的提升,“專家”的奇葩建議層出不窮。

奇葩建議

華裔經濟學家黃有光,認爲我國不僅人口問題嚴重,男女比例失衡也是個大問題。

於是,黃有光提議,我國應考慮允許一妻多夫制。

是一妻多夫,不是一夫多妻。

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這兩種制度都“有違人倫”。

不管黃有光提出此建議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的結論都是值得唾棄的。

有網友指出,黃油光來自馬來西亞,既然如此,建議先在馬來西亞實行此政策。

“專家”任澤平曾說,要想提高生育率,90後和00後是指望不上了。

所以,要75後、80後在能生育的階段,用10年時間生5000萬個娃,再不生就來不及了。

任澤平的“瘋批”發言,連平時也很“瘋批”的微博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給他禁言了。

75後、80後的羣體,大多已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

而且他們還有一胎、二胎要養,很少有家庭有餘糧供養三胎。

這位“磚”家的建議,已經完全脫離羣衆,站着說話不腰疼。

廈門大學經濟學家丁長髮建議青年人:走出去,招進來。

說人話就是:我國男性可以出國發揮個人魅力,然後娶一個洋媳婦回來。

這種建議顯然是不靠譜的,頗有“何不食肉糜”之意。

並不是每個階層的人都有能力“走出去,招進來”。

這些層出不窮的“奇葩建議”,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部分“專家”要麼嚴重脫離羣衆,要麼是精緻利己主義者。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生育率低迷,人口問題十分嚴峻。

並不是所有的專家都是“磚家”。

人口問題

2019年,人口學家黃文政作出預言:10年內,中國出生人口將降到1000萬以下。

事實證明,他的預言應驗了。

2023年,中國的新生兒僅902萬,比起2016年少了884萬。

爲了這個預言,黃文政列舉了大量數據,提出大量觀點。

有專業知識的同時,思想上不脫離羣衆,言之有理有物。

他推測:中國人口會快速萎縮。

基於科學的觀點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基於事實的預言扛得住歷史的證明。

中國的人口問題已經相當嚴峻,生育率逐漸走向低迷。

但必須明確的是,這不是社會制度的問題,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把目光放到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上,就會發現,哪個國家都逃不掉人口下降、生育率低迷的趨勢。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的生育率均處於“危險區域”。

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生育率也是逐年下降,不足2.0。

就連人口第一的印度,生育率都在下降。

(生育率低於2.1,人口會逐漸減少。)

我國的生育率從2016年開始逐年下滑。

2020年僅爲1.3,如今只會更低。

有人預測,2024年的新生兒數量爲720萬,比2023年減少182萬。

爲了提高生育率,我國從2016年的“開放二胎”,到如今的鼓勵三胎。

但現在的很多人,連一胎都不願意生,何談二胎、三胎?

哪怕政府出臺再多的福利政策,年輕人依舊不爲之所動。

任澤平提倡75後、80後多生雖然不切實際,但不能指望90後、00後提升生育率還真沒說錯。

日本、韓國很早就出現了年輕人不願意生娃的現象,韓國更是穩居生育率倒一。

他們爲了解決問題,來回折騰了十幾二十年,依舊沒有成效。

韓國政府想盡辦法“恐嚇”年輕人,擺數據告訴他們再不生“大韓民國”就要沒人了。

你們生不生吧,不生的話,“亡國滅種”的帽子就扣你頭上。

但韓國的生育率依舊穩步下降,2023年僅爲0.72,再創新低。

我國亦是如此,不管怎麼絞盡腦汁想辦法,生育率總是提不上去。

那麼,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

“催生”難

爲什麼催生難?

大部分人給出的答案都是:壓力太大。

如今社會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成本的提高。

教育、醫療、房地產,成爲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一切的焦慮,一切的恐婚,一切的不生,都來源於此。

現在人們的收入水平,大多處於“一個人過綽綽有餘”的階段。

但若是組建家庭,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如果家裡的老人生一場大病,在醫院的每一分一秒都如同燒錢。

結婚後,孩子的教育又要花掉一大筆錢。

現在不比曾經,孩子的培養成本越來越高。

據統計,我國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值爲485218元。

同時,家裡老人的養老問題,也讓人們的壓力倍增。

而且,如今的人們還要面對“中年危機”。

能不能邁過35歲這個門檻,成爲一道難題。

爲什麼催生難?

總結:手頭不富裕。

如果自己過得都不順心,何必再生一個註定受苦受罪的孩子呢?

不濫生無辜,也是一種善良。

爲什麼生育率低?這是人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原因。

但生育率低迷是世界範圍內存在的問題,不只中國有。

這其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發展的必然趨勢

如今,社會的生產力飛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工業巨獸。

發達的生產力催促着人們的進步,想要進步就需要學習。

不好好學習,就拿不到好資源,找不到好工作,就會與社會脫軌。

學生需要等到差不多22歲,才能走出大學校園。

有些想要繼續深造的,讀完博士,已經28歲左右了。

接受教育的時長,無限拉長了結婚的年齡。

而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30歲之前。

哪怕女性只讀到本科,離最佳生育年齡結束也只剩8年了。

8年內,要完成戀愛、結婚、生娃三部曲。

如果生三胎,有沒有足夠的錢請保姆。

自己帶完大娃帶二娃,帶完二娃帶三娃,帶完三娃一擡頭30多歲。

接受過教育的女性,她們也有自己的理想,她們也有事業心。

如果讓她們爲了家庭放棄事業,是不是太殘忍了呢。

而女性自身學識水平越高,她們越會看清婚姻制度對女性的壓迫,就會越抗拒婚姻。

發展事業,遠比拴住男人更重要。

這一點,放在全球哪個國家的女性身上都通用。

曾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被記者問及生育率下降的問題,李光耀回答:

“生活水平提升,女性接受教育和參加工作的機會增多,生育率自然會下降。”

“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女性的解放與覺醒,是回不了頭的,也是正確的,生育率下降也是正常的。

曾經的農業社會,男性主要負責耕地,女性主要負責織衣販布。

這就是古典文學中夢寐以求的“男耕女織”的生活。

那個時候,底層民衆家庭的經濟關係是互補的,是相依爲命的。

現在不同了,工業的發展讓老百姓離開家庭也能生活得很好。

手機、電腦、空調等各種工業產品目不暇接,很好的滿足了人們生活的需要。

哪怕月薪3000,也能一個人解決溫飽問題。

所以爲什麼不結婚呢?

因爲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甚至可以比兩個人過日子更好。

沒有摩擦,不需磨合,現在的人們更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

生產力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人均GDP與生育率呈負相關。

縱軸是人均GDP,橫軸是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子女數量

我們來看看生育率高於4.0的都是什麼國家:

尼日爾、索馬里、安哥拉、剛果金......

這些國家,既沒有生產力,也沒有消費力。

當我們還在猶豫要不要生時,人家生的孩子已經可以組成一個足球隊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媒體一直對國內人口太多而感到憂慮。

好像我們每多生一個孩子,就會給世界帶來多大的破壞一樣。

如今,他們卻回過頭來呼籲“保種救國”。

保種救國?

2022年,中國人口首次負增長,減少了85萬。

英國人也爬過來湊熱鬧,英國“磚”家認爲,80年內,中國人口將下降到7億。

但我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的推測,到2035年,我們依舊有14億人口,2050年會下降到13億。

我們國家人口憑藉着龐大的體量,現在還遠遠到不了“保種救國”的階段。

誠然,中國的人口問題很嚴重,若持續下去,會影響人口結構,加劇人口老齡化。

但我們又必須時刻都保持理性的判斷,“保種救國”是無稽之談。

生育率低迷是時代的選擇,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無解的。

但同時也彰顯出社會存在的弊病。

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組建家庭就意味着更大的壓力。

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逃避真的有用。

所以,不婚不生成爲年輕人的主流選擇。

到底如何解決女性生育和女性就業之間的矛盾?

如何緩解就業壓力與住房壓力?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社會,也沒有完美的方案。

我們這代人做好這代人的事情,好好放寬心過日子,兒孫自有兒孫福。

結語

國內生育率持續走低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但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

人口問題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要想讓年輕人生孩子,先讓年輕人按時下班。

部分參考資料:

中信書院|任澤平:人口問題的三重困境和六大機遇

濟寧新聞網|專家建議用國際婚姻解決剩男

澎湃新聞|經濟學家“應考慮允許一妻多夫”引爭議

知乎|爲什麼工業現代化國家生育率低,而落後國家人口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