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廢核後的衝擊 堅持非核將與國際趨勢脫節
▲隨着2025年5月18日核三廠2號機除役,我國民進黨政府正式停止所有核電廠的運轉。(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樑啓源/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前董事長
隨着2025年5月18日核三廠2號機除役,我國民進黨政府正式停止所有核電廠的運轉。而我國廢核後,將面臨供電穩定、區域電網、電價負擔、減碳困難、能源安全等五大結構性風險:
一、 供電穩定急遽惡化
因爲天然氣基礎設施不足,再加上新增燃氣與再生能源機組併網進度大幅落,供電能力恐難填補核能缺口。
此外,再生能源建置進度落後,致2024年再生能源電源配比僅11.6%,無法達到2025年20%政策目標;又預估2025年夜間尖峰負載達3,809萬瓩,淨尖峰供電能力4,081萬瓩,備轉容量率僅2.2%,遠低於6%警戒線,一旦遇到極端氣候或機組故障,極可能重演2018年815全臺大停電的危機。
二、 區域供電失衡 電網韌性不足
臺灣北東地區供電缺口近年逐步擴大,2024年平時尖峰已達317萬瓩,夏季更達467萬瓩,預估2025年缺口將擴大至470萬瓩,遠超過電網安全輸送上限420萬瓩,並將持續惡化。即使大幅投資強化電網韌性建設,短期內難以解決區域供電失衡問題。
此外,中北345kV超高壓輸電幹線若發生超過N-2準則的事件(兩回線或兩部機組同時跳脫),將可能導致區域甚至全臺大停電。
三、 電價上漲 產業競爭力削弱
核能發電成本每度僅1.09元,明顯低於燃氣發電與再生能源電力,以我國核能年發電量可達424億度計算,概估廢核後,一年可能增加1,300億元成本。
若以電價上漲因應之,將影響民生,更將削弱產業國際競爭力,對我國經濟造成長期衝擊。臺電2024年累計虧損高達4,229億元,如對臺電增資與撥補,只是加重國債負擔,由全民買單。
▼概估廢核後,一年可能增加1,300億元成本。(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四、 減碳與空污目標受阻
2025年核電歸零,燃煤佔比政策目標雖爲30%,但再生能源與燃氣無法如期補上,燃煤實際佔比恐難下降。臺灣電力部門佔臺灣全年7成碳排放,若無法有效控制燃煤使用,將加劇空氣污染與碳排放,不僅讓淨零願景破滅,還會影響國民健康。
五、 能源安全 風險加劇
核能屬「準自產能源」,一架飛機所載送核燃料,相當於92艘運煤船或40艘液化天然氣(LNG)船的可發電量。廢核後,臺灣能源自主性與安全性大幅降低,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將更加脆弱。
臺灣2023年LNG接收站負載率高達121%,無法定期維修,存在大規模故障風險。又臺灣天然氣安全存量約僅13天,明顯低於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所以燃氣電廠遭遇天災人禍而停擺的風險極大。
依據本人所建構之「能源安全指標」,2024年第3季臺灣能源安全總指標明顯惡化,主因正是核電減少、天然氣週轉次數增加以及備轉容量率偏低,所以核三廠2號機除役,將更不利我國總能源安全。
結語 國際經驗與政策建議
全球31個擁有核電國家或地區,僅我國和德國廢核,並非主流。2023年更有近20國宣示全球核能產能需提高三倍,而日、韓等競爭對手國規劃2030年核能佔比均達22%以上。可見堅持非核將與國際趨勢脫節。
核能延役或重啓已有法源依據,爲化解廢核所致風險,建議政府應重啓既有核電廠,以穩定供電、抑制電價、減少碳排與空污,同時提升能源安全、維護國家競爭力。
未來的能源政策方向取決於執政黨態度。唯有務實調整政策,兼顧核能、燃氣、再生能源多元發展,才能在穩定、減碳與安全間取得平衡,確保我國永續發展與國家安全。
(本文爲作者觀點,與啓思民本基金會無關。)
▼全球31個擁有核電國家或地區,僅我國和德國廢核,並非主流。(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啓思平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