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國際拚能源轉型 臺灣要以最低環境衝擊邁向非核
▲臺灣透過天然氣過渡與國際合作,可爲臺灣能源轉型開啓新篇章。圖爲將轉型爲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的協和電廠。(圖/ETtoday資料照)
●楊聰榮/臺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師大
臺灣自2016年啓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以來,能源轉型成爲國家發展的核心課題。這不僅是對無核目標的承諾,更是追求低碳未來的關鍵一步。隨着電力需求快速增長與再生能源發展進度落後,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確保電力穩定,成爲當前亟需解決的挑戰。2025年的最新進展顯示,臺灣正透過天然氣過渡與國際合作,尋求環境與能源安全的平衡,開啓能源轉型的新篇章。
目前臺灣的能源轉型的現狀,可以說是進展緩慢而且挑戰並存。臺灣原定2025年實現20%再生能源、30%燃煤、50%天然氣的能源結構,但進展遠低於預期。
▲歐洲商會能源轉型報告,風力發電與大陽能裝機容量目前均未達標。(圖/記者湯興漢攝)
根據歐洲商會能源轉型報告,離岸風力、陸上風力與太陽能的裝機容量均未達標,顯示再生能源發展面臨技術與土地限制。與此同時,AI與半導體產業的擴張預計未來十年每年增加2.8%的電力需求,對能源結構的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燃煤佔比雖逐步下降,但天然氣做爲過渡能源的角色日益重要,卻也帶來基礎設施可能成爲棄置資產的隱憂。
四接陷兩難 但能源轉型不能以環境生態爲代價
位於基隆協和電廠的第四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於2025年2月通過環評,也就是一般所指稱的「四接」,標誌着臺灣能源轉型向前邁進。這項計劃旨在以燃氣機組取代老舊燃油機組,降低碳排放並確保北部電力穩定。四接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反對者擔心填海造地將破壞珊瑚生態,環評過程因此要求增加環境監測並採用高滲透性材料以減輕生態影響。截至2025年4月,計劃仍處於初期階段,顯示環境與社會爭議可能延緩進度。
四接的經驗,凸顯能源轉型需兼顧生態保護。計劃縮減填海範圍並承諾生態補償措施,展現了在能源需求與環境保護間尋求平衡的努力。類似項目未來仍需更嚴謹的環境評估,以確保海洋與陸地生態的多樣性不受損害。能源轉型的過程中,臺灣正面臨環境與能源安全的兩難抉擇。再生能源的間歇性與儲能技術的不成熟,使得天然氣在短期內不可或缺,但過度依賴可能與2050淨零目標相悖。
▲四接的推動,造成能源轉型發展與環境生態永續之間的嚴重拉扯。(資料照/記者許敏溶攝)
電力需求的激增,促使政府重新考慮核能角色,近期表態可能延長現有核電廠的使用期限,以應對高科技產業的用電需求(資料來源:臺北時報)。這一政策轉向雖與非核家園目標形成張力,卻也反映出能源安全的現實壓力。國際經驗爲臺灣提供了啓示。德國透過風能、太陽能與天然氣的搭配,逐步實現低碳轉型;日本則在福島核災後轉向天然氣,並加速氫能與儲能技術的研發。這些案例表明,能源轉型需在環境保護、能源穩定與技術進步間找到動態平衡。
電力需求激增 能源轉型之際核能重上臺面
爲降低環境衝擊並確保能源安全,臺灣應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深化國際合作,例如參與美國主導的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計劃,以分散能源進口來源並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這不僅能穩定天然氣供應,也爲後續接收站的建設提供支持。加速再生能源發展,特別是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同時投入資源研發高效儲能技術與智慧電網,以提升再生能源的穩定性。社會參與同樣不可或缺。政府應提升政策透明度,鼓勵民間監督,並與地方社區充分溝通,化解對能源計劃的疑慮。只有透過政府、企業與社會的協力合作,能源轉型才能兼顧生態永續與電力需求。
▲不管是核能、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爲了能源供應穩定,臺灣的能源轉型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圖爲核三廠廠區。(示意圖/臺電提供)
臺灣的能源轉型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的推進雖是必要一步,但其環境爭議提醒我們,轉型不能以生態爲代價。
未來臺灣應透過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加速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的發展,同時靈活調整核能政策,以確保能源安全與低碳目標的實現。唯有以最低環境衝擊爲原則,臺灣才能在非核家園的道路上,穩步邁向永續與穩定的未來,爲下一代留下潔淨的家園。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