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務,故我在 當標準流程遇見生命溫度
TSAA臺灣服務稽覈協會顧問講師洪昌輝。圖/本人提供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然而,在服務的領域裡,存在不僅僅是思考的產物,更是行動的證明。當我們以真誠之心服務他人,每一句問候、每一次付出,都不只是工作的履行,而是對生命的迴應,是自我存在價值的具體彰顯。
那些SOP教我們的事
在住家附近的連鎖超商,我經歷了一個值得深思的服務場景。每次結帳時,店員都會按照標準流程詢問:「有會員嗎?」接着顧客必須在開放空間中報出自己的電話號碼。當系統顯示資料後,店員必定會確認:「姓洪嗎?」這個流程我至少遇過四位不同的店員操作,顯示這是經過嚴謹訓練的SOP。
這個設計的初衷值得肯定:透過二次確認避免輸入錯誤。但同樣是確認身分,爲什麼不能看着系統顯示姓名說一聲「洪先生您好」呢?一字之差,帶給顧客的感受卻天壤之別。前者像是機械式覈對,後者則傳遞出對顧客的認知與尊重。
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SOP確保了服務的「正確性」,但要在「正確」之上創造「好感」,需要的是服務人員對流程的深度理解與靈活運用。
意料之外的服務驚喜
對比鮮明的是另一個清晨的消費體驗。在一家人流稀少的連鎖超商,當我正專心挑選蒸包機裡的包子時,櫃檯店員突然熱情地問道:「先生要美式還是拿鐵?」這突如其來的詢問讓我愣了一下,因爲我原本根本沒打算買咖啡。
但看着店員期待的眼神,我還是點了杯拿鐵。令人驚喜的是,當我走到櫃檯結帳時,熱騰騰的咖啡已經準備好了。這絕對不是公司規定的服務流程,而是那位店員敏銳的觀察力與主動服務精神的完美展現!
這揭示了一個悖論:最打動人心的服務,往往誕生於SOP的留白處。當服務人員願意多走一步,用觀察力填補標準流程的空白,就能創造令顧客難忘的體驗。就像京都老鋪和菓子店的「察客之術」:資深店員會從顧客衣着判斷推薦茶點,穿和服的長輩得到低糖口味,年輕觀光客則獲贈季節限定的櫻花造型點心。
朋友式的服務魔法
服務的溫度不僅體現在「多做什麼」,更在於「怎麼做」。在左營高鐵站的連鎖咖啡店,當我一次購買四杯咖啡時,店員眼睛一亮,用朋友般真誠的語氣說:「當你的朋友真好!」這句話讓單純的消費瞬間昇華,不僅是對交易的附帶讚美,更是對「我」這個人的看見。讚美的不是消費金額,而是我這個人的選擇。
當服務者願意以真誠相待,顧客感受到的不只是商品,而是「被重視」的存在感。我帶着的不只是咖啡,更是一份被認同的喜悅。
同樣的溫暖也發生在我家附近連鎖超市,當我面對冰櫃裡琳瑯滿目冷凍水餃正猶豫不決時,我隨手拿了一包看似不錯品牌。結帳時,收銀員看着我選的水餃,自然地分享道:「這款真的很好吃,我自己也常買呢!您真有眼光!」這意外的專業背書與認同,讓原本普通購物變成一次愉快體驗。
這兩個案例展現了「朋友式服務」的魔力:當服務人員跳脫制式話術,用真誠的互動建立情感連結,就能將交易轉化爲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交流。
要讓服務成爲存在的見證,可以從三個面向着手:
一、從「執行」到「迴應」
不只「做完」服務流程,更要「看見」服務對象。例如:在確認會員資料時,自然地稱呼顧客姓名;觀察顧客需求,主動提供適切建議(如清晨的咖啡)。
二、從「專業」到「共感」
專業知識是基礎,但能與顧客「共感」,纔是服務的昇華。就像超市店員分享自己愛吃的水餃,或以朋友般的語氣讚美顧客的選擇。
三、從「工作」到「使命」
當我們意識到,每一次服務都可能影響他人的一天、甚至更長遠的體驗,服務就不再只是謀生手段,而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途徑。東京銀座資深電梯小姐受訪時說:「我的工作不是按樓層鍵,而是守護乘客的安心時刻。」當服務者能將「他者的需求」與「自我的實現」縫合,工作服便成了戰袍。
在AI時代守護人的溫度
「我服務,故我在」這句話揭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真理:我們的存在,因服務他人而被確認;而他人的生命,也因我們的服務而有所不同。無論是咖啡店的會心一笑、超市的意外推薦,或是一個稱呼的細微改變,都是服務者對世界的迴應,也是自我價值的見證。
這些看似微小的服務互動,正是服務業最珍貴的魔法,不是AI所能取代。當第一線人員用「朋友式」的真誠取代制式化的應對,就能創造出超越交易的溫暖連結。一個發自內心的讚美、一句專業的分享,往往比任何促銷話術更能打動顧客。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優質的服務不在於華麗的話術,而在於能否讓顧客感受到「被理解」與「被重視」。當服務人員願意多說這一句話,就能將平凡的買賣轉化爲難忘的體驗,這正是最動人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