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作文題目掀議 醫師:其實是涉己思考的引導

有考北模的學生在「Threads」發文,指出考題作文題目竟是「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圖/AI生成)

北北基高三模擬考作文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引發爭議,許多家長和網友批評題目過於突兀、甚至讓人反感。醫師沈政男昨在臉書發文表示,這樣的設計乍看確實衝擊大,但若再深入思考,出題老師其實是希望以「涉己」角度,幫助青少年更容易進入公共議題的討論。

沈政男指出,代理孕母在臺灣仍屬爭議政策,當題目與「我的媽媽」連結,自然讓人不適。然而,這種命題方式在政治哲學上,正是從「涉己角度」切入,也就是想像公共政策對自己或家人的影響,再決定支持或反對。

他舉例,反核常被問「核廢料放你家呢?」、廢死議題也常有人質疑「如果死刑犯殺你家人呢?」這些思考模式,其實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是一樣的邏輯。

他認爲,臺灣社會多數人在面對政策討論時,往往習慣這樣的涉己思維,因此有些在國外爭議激烈的議題,在臺灣的接受度不同。以廢死爲例,許多人因爲擔心「如果死刑犯被釋放,下一個受害者可能是我家人」,因此難以冷靜討論。

沈政男強調,涉己角度只是最初階的思考方式,容易引發情緒,卻難以理性判斷。真正成熟的公民討論,應該依循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原則,拋棄身分、地位與家庭背景,設想自己可能生於任何社會位置,再來衡量政策是否公平。

以代理孕母爲例,應該從「任何人或其家人都可能成爲代理孕母」的角度,去討論制度可能帶來的公平與影響,而不是單純帶入「我的媽媽」的情境。

他分析,命題老師可能考量到青少年對代理孕母議題陌生,若直接寫「論代理孕母」恐怕難以下筆,因此設計了涉己角度的題目,讓考生想像如果媽媽是代理孕母,自己會有何感受。這其實也觸及了代理孕母隱形的「心理成本」,包括對親子關係與家庭結構的衝擊。

沈政男最後指出,臺灣民調顯示,支持代理孕母合法化的民意略高於反對,或許就是因爲多數人認爲「不會影響到自己或家人」。而當題目換成「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時,纔會引起強烈反彈。他認爲出版社急着道歉未必妥當,更該讓出題老師說明用意;事實上過去大考也曾出過「青銀共居」等涉己命題,此次模考只是換成了代理孕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