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公是老榮民
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庶民的歷史見證(大塊文化出版)
公公隨部隊撤退來臺,駐地高雄左營。在軍中學會了理髮,之後以爲同袍理髮來增加一點收入。我的婆婆是臺灣人,當時在軍營區外賣香蕉,公公爲了追求婆婆,豪氣萬千地告知同隊同袍說,香蕉免費吃,賬都算公公身上。在當時軍中禁婚的命令下,外省阿兵哥與本省小姐的自由戀愛故事格外浪漫,卻也違反當時軍中禁婚命令。
當年雖然有許多阻撓,公公婆婆仍堅持到底,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於一九五四年成婚。
公公是整個婆婆家族中唯一的外省女婿,又是窮阿兵哥,最初受到排擠,但公公對待婆婆的父母極盡孝順,最後讓岳家對這位外省女婿非常滿意。
公公不會說臺語,國語也不甚標準,說的是一口雲南家鄉話。本省與外省結親,兩方無法用言語彼此溝通,但公公對岳家真情流露卻表現無遺,超乎語言的限制。婆婆對公公非常感謝,自此夫妻同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公公軍中同袍大多未婚,公公婆婆家自然成爲逢年過節榮民叔叔伯伯的家聚場所。每年年夜飯都是席開兩、三桌,這些長輩敘說思鄉情深及過往戰事中的神勇,並帶來各式各樣家鄉口味的年菜,也增添年節時候的家鄉味,叔叔伯伯們和公公建立一輩子的情誼,眼看着反攻大陸已不可期待,那些屬於孤家寡人的叔叔伯伯們就交代公公如何處理他們的後事,後來的歲月中,我們看到公公都一一信守承諾。
自一九四八年在天津寄出最後一封家書後,公公就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政府遷臺後,兩岸築了一道高牆,通訊中斷,音訊斷絕。直到一九八九年重返故鄉,才得知老母親以爲公公當時已戰死沙場,悲痛萬分,以致哭瞎了雙眼。
之後,有人帶來公公母親的照片,公公兩天兩夜沒闔眼,凝視着照片中老母親的臉龐,滿懷深情,無法自己。
解禁後,公公與婆婆分別於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三年兩度回到雲南老家。第一次重返故鄉,弟弟妹妹、姪子姪女都在。全村人齊聚一堂,公公興建道路、修築橋樑、重修祖墳,並殺豬設宴款待全村鄉親,更登臺發表感言。當年,臺灣經濟繁榮,返鄉者常慷慨襄助親人,深得鄉親感恩。少年離鄉背井,歷盡滄桑歸鄉,公公成了村中大人物。
然而,奶奶(公公母親)已於返鄉的前一年辭世,成爲公公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公婆二次回鄉參加侄兒婚禮,並同遊桂林、北京,留下美好的回憶。二○一七年,姪子女等七人來臺看公公,那時公公已失智十多年,當他們看到昔日健壯、爽朗的大伯如同風中之燭,他們擁着公公大哭。
公公婆婆是模範夫妻,不只對家人與同袍全心的愛,照顧鄰里也是出了名的大好人,曾獲得高雄市好人好事代表及模範父親表揚。婆婆在婚前撫養同父異母的四個幼年弟弟,婚後養育自己四個孩子成長。五十歲後,接續幫忙四個兒女照顧九個孫子,無怨無悔地直到他們到幼稚園就學爲止。每個孫子跟公公婆婆都非常親密,回高雄左營爺奶家過年是所有孫子輩共同的美好記憶。
當第九個孫子不需要照顧,公公婆婆可過自在的生活時,二○○二年的某一天公公因幫忙社區剪樹,從樹上摔下後中風,就此因爲嚴重腦出血而漸漸失智,那時公公七十八歲。婆婆悉心照顧且全家團結齊心,公公在家中度過十多年失智的光陰,在二○一八年離世。
公公辭世之前,我的婆婆因車禍而意外過世,當時已經完全失智的公公表情落寞與哀傷,不久之後也孤寂隨之離世。夫妻結髮六十五年,即使公公失智仍能心電感應而同心,令我們動容且不捨。公公與婆婆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大時代無奈中的戲劇性和浪漫色彩。他們克服了種種差異上的困難,成爲永恆的伴侶,他們的愛情與結合是一個傳奇。
我的公公沒有讀過書,不識字,是老榮民,卻是一位身教的典範。他對岳父母至孝、對長官盡忠、對委託的事情盡力、對同袍有義氣、對鄰居友善溫暖、對妻兒體貼關愛。有太多的故事足以讓子孫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他是我們心中的英雄。能當他的媳婦,我覺得非常幸運,更榮幸可以敘述他的故事。
公公常常掛在口邊的順口溜:「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讓我們要提前預備並珍惜光陰。「晴帶雨傘、飽帶飢糧。」提醒我們凡事得要懂得未雨綢繆。他重複敘說「三兄弟折筷子的故事」,讓四個孩子要彼此互助,因爲團結力量大。孩子們年少輕狂,尤其在眷村中常有打架的場景,公公常說「忍一時之氣,免百年之憂」,或是「退後一步,海闊天空」,還有「百善孝爲先」、「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都提醒我們要知足感恩且盡孝報恩。這些成語在當年聽起來是老生常談,現在回想起來卻是彌足珍貴。對於一位從小沒上學讀書、不識字的公公而言,這些都是他據以做人處事的原則且身體力行。(三之三;摘自大塊文化《間關千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