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程序員轉型產品經理的這 10 年
這是一段程序員轉型產品經理的十年蛻變之旅。從技術瓶頸的迷茫到創業的起伏,從大廠的機遇到職場的低谷,再到最終的深刻領悟,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挑戰與成長。這不僅是個人職業發展的故事,更是一份關於堅持、勇氣和自我提升的啓示錄。
———— / BEGIN / ————
我2010年大學畢業後,先是做了4年半的研發,中間做了一年電商運營,後面轉型做產品經理。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換了數份工作,入職過創業公司,在中小公司待過,也在世界500強工作過。
目前在一家大廠從事產品工作。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爲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做了10多年開發,想了解如何轉型做產品經理,希望交流一下;於是決定花點時間,梳理一下自己轉型做產品的心路歷程。
當真正開始寫的時候,發現十年產品之旅,並不平坦和順利,走了很多彎路,很多故事、細節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本文主要從「起心動念:爲何轉型產品」、「背水一戰:如何完成轉型」、「艱難前行:轉型後首份工作」、「柳暗花明:進入世界500強」、「高開低走:低谷讓人蛻變」、「寵辱不驚:十年後再看現在」這6個部分展開。
起心動念:爲何轉型產品
2010年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程序員,JAVA開發,做了4年半後遇到了瓶頸。當時自己對技術興趣並不特別高,也沒有編程方面的天賦,加上職場晉升空間受限,就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當時也有點迷茫,不知道下一步做什麼工作,當時有個念頭,不想再做開發了,想過轉型做產品、運營、銷售等工作。但當時不知道怎麼轉型,也沒人帶,不知道前途幾何,路在哪裡,未來在何處。
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一次湖南老鄉聚會,其中有位老鄉,在北京做酒水線下生意,主要給餐廳、酒店、超市等供應酒水,他想拓展線上電商業務,通過數次接觸、溝通後,力邀我加盟,思量再三,決定降薪加入。
加入老鄉的創業團隊,主要負責在電商平臺運營第三方店鋪,當時入駐的平臺包括京東、淘寶、1號店等。後因理念不一致,只做了一年,就出來找工作了。
這段創業公司的經歷,自己主要負責電商運營方面的工作,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助力我完成程序員到產品的轉型。爲後面產品轉型做了鋪墊,打下了基礎。
從創業公司出來後,對於職業規劃,自己做過深度思考:
做銷售、售前對我而言非常有難度,比如銷售需要極強的溝通、應酬能力,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是我所不具備的;其他崗位,比如設計、運營、測試等,要麼自己欠缺相關專業能力,要麼覺得崗位發展受限,都不是轉型的理想選擇。
經過一番思考和分析,發現只有產品經理比較適合我。
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公司主要做企業級toB的項目,按項目向客戶交付成果。每個項目完整週期包括售前、立項、產品設計、開發、測試、上線等,跟互聯網公司產品略有差異。
當時公司也有產品經理,跟他們也打過交道,知道產品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將客戶與售前提出的業務需求,轉化爲產品需求文檔(PRD),並協調技術團隊完成開發、測試和上線。
作爲程序員出身的自己,表達和溝通不是我的強項,但又有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心。
當時轉型做產品的想法很簡單,認爲有發展空間,能夠得到成長、提升,未來的天花板更高。
因爲職業發展遇到瓶頸,程序員工作不是自己喜歡和擅長的,而產品經理又更能擴寬自己的能力邊界,於是我決定轉型。這也是自己轉型做產品的主要原因和出發點。
我認爲職場轉型,無論是做產品經理,還是其他的崗位,最重要的是願力,意願比能力更重要。
如果你有足夠的願力,內心深處有強烈的願望,就能產生強大的意志和力量,會促使你千方百計尋找各種辦法去轉型,去解決各種問題,最終才能轉型成功。
背水一戰:如何完成轉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談一談,自己十年產品經理之旅,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做好產品經理並不容易,甚至說是很有難度和挑戰。
可以說,在做產品經理的歲月中,經歷過數次至暗時刻,有時也很無助,壓力特別大。但是一直沒有放棄,內心始終有股不服輸,不認命的勁。
深知資質平庸,唯有堅持尚有可爲。
我始終告訴自己,只要信念不垮,希望之光就能驅散絕望之雲。
我還記得,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當時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希望將來做到公司的副總裁,當時有點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意思。但是在公司工作到第四年的時候,就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了。對前途一片迷茫,不知未來在哪裡,但又不安於現狀,希望能夠找到新的出路。
就在那段迷茫期,一次偶爾的機會,收到了一份湖南同鄉會的郵件;於是就主動報名,參加了老鄉聚會,後來認識了幾位老鄉,大家經常聚會、聯繫,再後來就加入了其中一位老鄉的創業公司。
參與創業的這一年內,薪資只有原來的60%。
也就是說:薪資等於打對摺。
當時自己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認爲創業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薪資打對摺也欣然接受了。
可以說,當時沒有給自己留退路,背水一戰。
回頭來看,這一年創業的經歷,對我轉型做電商toB的產品經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爲這段創業經歷,讓我對電商、訂單、促銷,以及對倉儲、配送、售後有了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這些內容,對後面轉型做電商toB產品經理有很大的幫助。
可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依然記得,從老鄉的創業公司出來後,準備的第一版產品經理簡歷,沒有行業限制,定位不清晰。投了不少公司後,只收到了2家面試通知,並且2次面試都失敗了,包括一位朋友給我內推,也沒收到面試通知。
這對我打擊不小,開始反思,將簡歷做了很大的調整,顛覆式地修改,並且將簡歷內容和目標崗位聚焦在電商行業的產品崗。
很快,又收到了2家面試通知,並且2家都拿到了offer,後來入職了一家生鮮電商公司。
入職的這家電商公司,面試了3輪,第一輪是產品同事,第二輪是CTO,第三輪是HRBP。而我能夠成功面試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CTO是技術出身,產品團隊也是CTO在管,他們想招一個有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所以,技術背景成爲我獲得offer的關鍵。
面試,有時候也需要一定的運氣。除了跟面試官聊得來,性格脾氣比較契合外,如果有些工作經歷是目標公司需要的,有些性格特點是面試官欣賞的,會加分不少,甚至對模棱兩可,猶豫不決的面試,起到決定性影響。
我還記得轉型後入職的,是一家社區拼團生鮮電商公司,面試的是TMS配送系統的產品經理崗,面試官問到了配送、售後、客戶投訴等相關信息,這些正好是自己上一份工作中熟悉的內容,表現自然不會太差。
當然,也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因素——那時候,互聯網還在快速發展階段,產品經理人才需求大,機會更多,選擇空間更大。
話說回來,任何時代,機會和挑戰都是並存的。
雖然目前行業發展不如當年,但是仍有很多機會。
就說我目前所在的公司,在招一些高階的產品崗位,就出現招不到合適人才的情況。
所以,我們不要將轉型難,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歸咎於大環境不好,行業環境不佳。
如果找不到工作,轉型不成功,歸根到底,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有時間去找外因,不如去學習、看書、成長,提升自我。
此外,在轉型做產品經理那段時間,自己還去參加了付費的培訓課程,每週末上一次課,持續了數月。培訓的內容,除了基本的產品原型,流程圖等工具、方法,更有價值的是產品思維,產品方法論,拓寬了自己視野,讓自己的眼界得到了擴展。
我能成功從程序員轉型到產品經理,兩點很關鍵:一是在創業公司有電商運營工作經驗,二是目標公司產品經理崗需要有技術背景。
我的經驗不一定對每個人都適用,畢竟每個人的背景、機會不一樣。不過還是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可以提煉的經驗、規律、方法。
大家在職業轉型的過程中,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如果是工作不久的新人,建議準備一份競品分析報告,或者撰寫一份PRD帶過去;若有工作經驗,最好能利用過去的行業經驗,比如你從事過教育、金融、電商相關工作,就從這些行業產品經理入手,儘量跨崗不跨行。
如果是程序員出身,我們可以找一些需要有技術背景的產品崗;尤其是目前AI盛行,如果懂技術,會數據,能寫SQL,這對於技術出身的朋友轉型做產品,無疑會有巨大的優勢。
另外,如果我們所在公司,內部有轉崗的機會,從程序員轉過去,成本、代價是最低的,基本不需要降薪,轉型也會比較順利。當你在內部轉型成功之後,再換其他公司、其他崗位的產品,就順理成章了。
萬事開頭難,最難的是轉型後的第一份產品工作。
如果我們真的想轉型做產品,相信機會總是有的。
如果一個機會來臨,我們像救命稻草一樣死死抓住,背水一戰,不破樓蘭終不還,我們往往就會成功。
如果我們只是淺嘗輒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我們做什麼都做不好。
艱難前行:轉型後首份工作
人的一生,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很少。
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一條既定的道路走下去,不會輕易更換賽道,一旦更換賽道,意味着更大的風險,不確定性和未知因素。
做任何事情,最難的是起步階段。
比如對於普通人,要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比如100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賺到了第一桶金,第二個、第三個100萬,就會容易的多。
轉型做產品經理也是類似,最難的是轉型成功後的第一份產品工作。
當時自己抱着很大的期望轉行做產品,一度還夢想改變世界,因爲很多互聯網大佬都是產品經理出身,比如喬布斯、馬化騰、張小龍、雷軍等,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他們一樣。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入職這家公司,產研團隊30多人,沒有測試人員,產品需要兼測試。當時的CTO、架構師、前端開發,以及設計師,都比較好打交道,溝通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唯獨與後端開發的關係水火不容,而自己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後端開發。
記得有一次,業務提出一個需求,我設計出產品方案,評審時,研發說這個功能很難實現,技術成本太大,我就不太同意,說我做過研發,這個功能根本就不難。然後,研發就開始反駁,情緒就上來了,說話聲音也很高,我也不甘示弱,然後就開始爭論,互不相讓。
類似的爭論很多,因爲需求是否合理、工作量評估、技術實現難度等各種問題,都會產生分歧、爭論。導致後來只要一溝通,對方就會有情緒,那時候自己也年輕,也容易被影響,缺乏冷靜處理問題的經驗。
所以,溝通和打交道的過程比較痛苦。
在一個團隊中,作爲產品經理,跟研發溝通的過程中,如果超過3次雙方都產生比較大的分歧、爭論,就會讓彼此的信任基礎被破壞,之後再進行溝通,就不僅僅是在討論產品方案本身,可能就會出現習慣性反駁;此時,無論對方提出什麼觀點,都要進行反駁。比如一方提出A,另一方就會提出B;一方提出B,另一方就會提出A。
此時,誰的觀點正確已經不重要,維護面子成爲首要目的。
這種情況,處在漩渦中的人,無論做什麼努力,都是徒勞,都於事無補。
所以,這份工作乾的並不開心。
工作一年之後,我就提出了離職。當時CTO還找我談話,聊了很多之前沒聊過的話題,聊得比較深入,也給了我不少建議。CTO話不多,爲人很平和,沒什麼脾氣和架子,思考問題很有深度和主見。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了2個道理:
一是跟研發溝通時,不要一上來就說這個功能很容易,技術實現不難,而是要證明這個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合理需求,並能解決業務的問題。技術實現的事情,就交給研發來解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二是研發評估工作量後,不要一上來就壓縮時間,或者想當然地以爲對方誇大了工作量。對於緊急需求,如果評估工作量大,無法按老闆期望的時間上線,可以請研發加班趕進度,而不是先假定對方會誇大工作量。
總而言之,產品經理要明白,自己一定要跟研發站在同一條戰線上,而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
當時,供應鏈技術團隊經常都要去一線支援。一般倉庫是晚上10點截單後開始作業,一直到凌晨5、6點司機完成發車才結束。自己作爲配送系統的產品,還需要跟車。通過跟車,可以真正瞭解司機使用App過程中的痛點、問題。
有一次大促,貨量比平常多一倍,倉庫分揀出現延期,司機快7點纔出發;我搭車跟司機一塊去配送,需要配十幾個站點,當時遇到早高峰,配送完所有站點已接近中午12點,當時我是又餓又累,加之一個晚上沒怎麼睡覺,早餐也沒吃,等全部配送完後,自己餓的前胸貼後背,整個人都精疲力盡。
那段時間,雖然很累很辛苦,但是對於業務的理解是實實在在地提升。每次去一線,都能發現很多真實有效的問題和需求。感受最深的一點,有些問題坐在辦公室,不去業務一線,是永遠發現不了,也無法感同身受。
轉型後第一份工作,只做了一年時間,可謂艱難前行。
多年後,回頭再來看,我才發現,艱難前行,是產品經理工作的常態。
如果你遇到的領導、業務比較好溝通,你就會遇到不好打交道的研發。
如果你遇到的領導、研發比較好說話,你就會遇到一個不好溝通的業務。
如果你遇到的業務、研發比較好交流,你就會遇到一個不好說話的領導。
總而言之,沒有一份工作是輕鬆、簡單、不存在問題的。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每個人都是帶着枷鎖在跳舞。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如果有,一定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很多時候,轉型做產品,就跟《圍城》中說的一樣: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柳暗花明:進入世界500強
因爲在上一家公司乾的並不開心,工作快一年的時候,我就開始規劃下一步的打算。
儘管公司在上升期,但我還是想去外面找機會。因爲之前待的都是中小型公司,所以這次我想去大廠看看。
於是開始投簡歷,百度、美團、京東、騰訊(北京)、阿里(北京)等大廠基本都投了。有的收到了面試通知,有的沒有收到。
我記得,有一次去美團面試,前面2輪都通過了,在第3輪的時候,覺得很有希望,但是因爲有一個問題沒回答好,面試官就沒再往下問了,最後沒拿到offer。
當從面試的會議室走出時,自己非常沮喪,覺得很遺憾。
最近美團和京東,因爲外賣大戰升溫,成爲熱門話題。
多年前,這2家公司我都去面試過。
京東的面試經歷更具戲劇性。我一共在京東三個不同的部門,面試了三個崗位。
第一次,去的是京東倉儲物流部門,當時面試的是倉儲系統WMS的產品經理,面試官的問題非常專業,比如問到倉庫作業分揀時,有哪些分揀方式,如何優化分揀線路等。
自己沒有做過WMS系統,雖然爲了面試,做了一定研究和了解,但對於做專業物流的京東供應鏈產品來講,我的那些知識,顯得單薄無力,自然無法打動面試官。
但面試官非常友善,清晰又委婉地表示,我當前的經驗水平還達不到他們招聘的要求,說以後有機會再合作,並主動表示可以添加微信,並對我的面試表現提出改進建議。至今這位面試官,還在我的微信好友中。
這次面試,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跟大廠專業的產品相比,自己過去的經驗,顯得那麼蒼白,很難成爲核心競爭優勢。
這次面試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如果自己去大廠,京東是不錯的選擇,京東的物流產品跟自己配送產品工作經驗比較契合,但是這次面試的表現,讓我對是否能應聘上供應鏈產品產生了懷疑和不自信。
我開始思考,如果不做供應鏈的產品,其他產品崗位是不是可以。
因爲遇到了一個好的面試官,京東的這次面試,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於是我重點關注京東的招聘信息,看有沒有其他的產品崗招人。在刷招聘信息的時候,注意到了數據產品經理崗,除了產品的基本崗位要求外,特別提到,需要懂數據分析,會寫SQL。
正好自己有研發背景,我驚喜地發現,這些要求,我基本滿足——雖然自己沒有做過數據產品,但是有產品經驗,做過研發,懂數據分析,會SQL腳本。
於是我又重新整理了一份數據產品的簡歷,投到京東的另一個部門。
沒過多久,收到了面試通知,結果第一輪面試就掛掉了,表現不好,沒進入第二輪。
當時,我一心想去京東,所以,前2次面試失敗後,我沒有放棄,繼續尋找京東的崗位投簡歷。
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真的收到了第三個崗位的面試通知,還是數據產品,那一刻我內心暗喜,覺得應該有希望,畢竟事不過三嘛。
第二次面試失敗後,我做了總結覆盤,認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找到一個能打動面試官的關鍵點,然後對簡歷做了調整、優化,並且將自己過去做技術博客的網址也加上去了,當時博客的累計訪問量逾30萬。
我還記得,京東第三個崗位的第一輪面試時,前面聊的還可以,快結束時,面試官提到了技術博客的事,我說這是做研發時整理的技術與相關文章,面試官點頭表示認同,爲面試加分不少,成爲拿到offer的臨門一腳。最終,第一輪順利通過了。並在當天完成了第二輪面試,第二輪面試結束後,面試官說後面會安排HR終面。
過了幾天,HR打來了電話,進行在線面試,問了一些基本信息,聊了二三十分鐘,結束後讓我等通知。
跟HR掛斷電話後,我覺得還是很有希望,畢竟還聊到了薪資待遇。
之後那幾天,我一直在等HR的電話,但是過了一天、兩天、一週,一直沒有等到入職通知。
我從一開始的滿懷希望,到後來的信心銳減,再到最後不抱任何期望。
當時我的目標是一線互聯網大廠,投簡歷時,發現目標公司並不多,騰訊和阿里總部都不在北京,在北京招的人比較少,沒有合適等崗位,很難有面試機會。百度、美團雖然得到了面試機會,也都沒拿到offer。
京東面試了三個崗位,前2個崗位都是一輪遊,沒有進入二面。第三個崗位面試後,跟HR電話溝通也過去了十幾天,當時我不抱任何希望、以爲沒戲了。
那段時間,一邊上班,一邊出去面試。除了美團、百度、京東這些大廠,我也面試了一些中小公司,累計面試了數十家公司,沒有一個offer。
那段時間很焦慮,對未來很迷茫。
突然有一天,我正在上班,來了一個陌生人電話,我迅速接通,對方說是京東HR,我倍感驚喜;簡單寒暄幾句後,對方說我被錄用了,當我聽到這句話後,非常激動,欣喜若狂,內心如有萬馬奔騰、翻江倒海般的興奮,但仍故作鎮定的冷靜回覆:“好的,謝謝,我會按時入職。”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失敗和打擊會節接踵而至,讓你應接不暇,就算這個時候,你仍不放棄,還在堅持,就一定能衝出黑夜,迎來曙光,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收到京東的offer那幾天,我整個人的心情、狀態都非常好,看誰都很順眼,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
其實,人的一生,失敗、不順、打擊纔是常態,成功、順利、欣喜只是偶然。
真正值得敬佩的人,不是一直取得成功,處在人生頂峰的人,而是能夠在面對失意、曲折、磨難時,仍然內心堅定、滿懷信心,並能從中汲取經驗、積蓄力量,最終從低谷中走出來的人。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高開低走:低谷讓人蛻變
在職場摸爬滾打15年,做了差不多10年的產品,接觸過大大小小的公司,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經歷過林林總總的事;我發現,在職場混的最好,處在金字塔頂端的5-10%的人,除了個人的努力外,有機會能跟着一個好的領導,至關重要,重要性甚至遠超個人能力。
在職場中,無論是做產品,還是其他崗位,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人,通常是能在正確的時間,進入正確的行業,加入正確的公司,遇到正確的領導,伴着公司的發展、領導的晉升,個人纔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遇到不錯的平臺,適合的團隊,好的領導,能讓一個人的潛能、心流更好地被激發出來,這往往比擁有具體的技能更重要。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若遇到好的領導,好的平臺,好的機遇,就是一個人的“道”,就算“術”差一點,也不影響發展。若一個人沒有好的機會,好的平臺,沒有賞識自己的伯樂,一匹千里馬終然有天大的才能,也會被困在五行山下,難抵成功彼岸。
現實的職場中,能遇到好領導、好伯樂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都很難在職場取得大成功。
在我的職業生涯,入職京東,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甚至是關鍵轉折點。
在入職京東之前,我的工作經歷都是在中小公司,沒有大公司的工作經歷。
一般來說,中小公司管理比較簡單,也比較隨意,更多看領導管理風格,通常一個人要負責多項工作,不太注重員工培訓和成長。
大公司管理規範,有清晰的流程,比較注重員工培訓和成長,大公司優秀的人也很多。當然大公司人多、部門多,跨部門溝通合作會比較難,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經驗,推動一個項目落地非常考驗人。
當時入職京東,我的崗位是數據產品,這個崗位除了產品工作外,還需要承接“提數”的工作。簡單講就是:業務或產品,做決策分析、出產品方案、分析ROI等,需要分析數據;作爲數據產品,需要給他們提供這些數據。
說白了,就是要會寫SQL查數據。
正式投入這份工作後,發現數據產品並不好做。
業務和產品,經常需要查詢PV、UV、GMV、客單價、轉化率、用戶停留時長等各種數據,而且頻率比較高,佔據了相當大一部分工作量。
所以,這份工作並不是那麼光鮮,甚至很難產生大的價值,屬於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做好了沒什麼功勞,做不好就要擔責。
所以,京東的這份工作,跟自己預期還是有一定差距。工作並不順心,加之當時生了一場病,休了一段時間病假,等休假回來後,就從京東離職了。
離開京東後,我加入了一家新的公司,擔任供應鏈產品經理。招我進公司的產品總監,比較大氣,有格局。當時我暗自慶幸,遇到了一個不錯的領導。
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入職一個月後,招我進來的產品總監離職了。沒過多久,公司又新招來了一個產品總監。之後,又招來了一個CPO(首席產品官),CPO是產品總監的上級,屬於產品方面最高領導。但是這兩個人關係並不好,有分歧和矛盾,最後的結果,先入職的產品總監試用期沒過就離職了。
新上任的CPO,站穩腳跟後,將之前的CTO弄走了,又挖來了前同事擔任新的CTO,並且帶了不少之前公司的產品和研發過來。
原CTO走了之後,去了新公司,又將原來他團隊中的核心人員挖過去了。因爲這些老員工,不受新管理層重視,他們在覈心崗位上,都安排了自己帶過來的人。
我因爲不是新CPO招進來的,也不喜歡新領導的爲人處事風格,更沒有刻意迎合融入新領導的圈子,工作並不舒心,後來也離職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件事情,印象深刻。
有一次,部門組織團建,我因爲有事沒報名。後來才知道,這個事情CPO有比較大的意見,因爲在他看來,不去參加團建,是對他的不認同、甚至不尊重。
此外,當時我們的產品小組,還有一個產品同事,是CPO帶過來的,當時我跟這位產品溝通方案時,經常有分歧、爭論。當時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就事論事討論方案。後來才知道,跟領導帶過來的人,在領導眼皮底下爭論,在領導看來,這是不給他面子。
這段經歷,讓我對職場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和認識。也懂得,跟對人很重要——如果你沒跟對人,很多時候再怎麼努力都很難出成績,只要犯了一點錯誤,就可能被人弄走。
所以,在一個團隊中,我們鼓勵擔責任,但是擔責任的前提,一定要確保自己的安全。
記得有一次,項目上線後出了問題,在事後覆盤時,我主動承擔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這個時候,CTO明確表達了不滿,大致意思就是:主動擔責品質是好的,但是也要分場合,有些責任隨便承擔,是要付出代價的,說不定那天就把你辭掉了。
正是上面的這些經歷,讓我逐步成爲一個真正的職場人,知道如何在職場立足,如何跟領導打交道,如何跟跨部門溝通,如何跟同事相處。
無論是產品經理,還是其他工作,特別要強調的一點,就是要緊跟公司、領導的步伐。當然,前提是你的領導是一個有能力、有格局、值得跟的好領導。此時,你需要跟領導站在同一條戰線上,要將領導佈置的工作,當作最重要的任務,優先處理。
不僅僅是產品經理,幾乎所有的崗位,任何級別的職場人,都要遵循這個原則,就是將領導關心的事情當作第一要務。
試想一下,如果你作爲領導,你的下屬天天跟你對着幹,你會重用這樣的下屬嗎,你會提拔他們嗎?
同理,如果你交待給下屬一項工作,他能很快、出色地完成,後面有更重要的任務,你才能放心地交給他們,並會優先提拔、重要他們。
對於公司來講,只有上下同心纔有凝聚力,公司纔有發展,團隊纔有未來。如果一個團隊,高層的戰略,中層執行不到,說一套做一套;中層的部署,基層不執行到,陽奉陰違;這樣的公司,一定不會有未來。
當然,如果你的領導能力不行,又各種挑刺,不好伺候,這種公司、這種領導趁早離開。
職場中,一定會有不如意、不順心、不愉快,當你處在低谷,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我學習的心態,並進行自省,看到自己的不足,並持續不斷的精進自己。當你從低谷走出來之後,你已不是原來的你,因爲低谷纔是真正的成長催化劑。
寵辱不驚:十年後再看現在
我是2010年參加工作,2015年開始做轉換做產品,在我的職業生涯,做過很多的探索和嘗試,也踩過無數坑,走過很多彎路。
年輕到時候,以爲能結識到優秀的人,就能讓自己走上人生顛覆、飛黃騰達。後來才明白,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如果你自身沒有過硬的本領,認識誰都沒用。反之,如果你有一身本領,別人就會主動結識你,圍繞在你周邊。所以,人生最重要到,一定是讓自己活好,讓自己出彩。因爲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在幾年前,嘗試自己創業,想過開餐飲店,曾經一度交了加盟費,後來因爲種種原因,沒有開起來。
再後來,跟幾位朋友,合作創辦了一家自習室,兼職打理,因爲不賺錢,後來也轉讓出去了。
之後,還想過開其他線下實體店,也做過一些考察和調研。當我真正開始去調研的時候,發現要做好並不容易。
目前我在一個大廠做產品經理,入職已經3年了。
實話來講,在大廠裡面,再優秀的人,也只是一顆螺絲釘,哪裡需要就被釘到哪裡;要想實現財務自由,並不容易。
所以,我目前也在思考,未來的路,該如何選擇,走向何方。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回到十年之前,讓我重新再走一遍我的職業生涯,我該怎麼做?
我的唯一答案就是:選擇當前所在的領域,深耕下去,成爲所在領域的頂級產品專家。並且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找到一個好的導師。可以成爲你產品領域的引路人,能讓你少走彎路,並能快速瞭解成爲產品專家、產品總監的有效方法,並按此方法堅持下去,不出3-5年就能出成果。
其次,要有輸出。通過輸出倒逼輸入,可以用微信公衆號等形式,將自己工作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思考、感悟分享,每週一篇文章,堅持10年,雷打不動,一定會有遠超預期的收穫。
再次,堅持學習。學習形式不限,視頻、音頻、閱讀、諮詢專家、付費培訓等等。學習內容聚焦在通用技能、專業知識、組織影響力、個人成長等方面。學習過程是枯燥的,可以找到一塊學習的人或團隊。不能只有一種學習形式,需要多種學習形式組合使用,儘量保持學習過程的有趣、輕鬆,並且有結果、可持續。
此外,堅持學好英語和演講,學習英語和演講是一件需要堅持的事情,尤其是學習英語,每天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但是一定要堅持。一旦中斷,就會前功盡棄。
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是需要堅持一輩子去做的,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如果半途而廢,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
最後,我希望能早點遇到人生低谷,早點遭受社會的毒打。讓自己早點明白,永遠不要相信有救命菩薩,不要存在僥倖心理,不要將平臺當個人能力,不要將一時的好運當本領。而是讓自己活好,有本領,活出生命的光彩,讓自己成爲一個對社會、對家人、對他人有價值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不要試圖去影響他人,你真正能改變的是自己,將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自我提升,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爲更好的自己,見證更好的自己。只有這樣,你纔可能真正影響別人。
世間沒有後悔藥,時光不會倒流,我們也無法回到十年前,重走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生涯之路。但是我可以對未來十年進行規劃,並努力走好當前的每一步,努力做到上面幾點,不用十年,甚至只要三五年,就能實現蛻變,讓我們實現質的飛躍。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話。
但是要做到並不容易。
我希望十年後,自己能夠真正做到寵辱不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人生。
這就是一個程序員轉型產品經理十年的心路歷程,成功和喜悅的時刻並不多,失敗、低谷、磨難是常態,這就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正是這些挫折,加上不服輸的傲骨和韌勁,才讓自己一直在路上。
我相信,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
只要我們在追夢的路上,永不言棄,就一定能抵達理想的彼岸。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產品經理之路,作者:劉之恆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羣,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