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到商品,我的一些思考

在當今商業世界,產品從誕生到被市場認可並實現商業價值,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過程。如何將產品成功轉變爲商品,成爲許多產品經理所面臨的難題。

———— / BEGIN / ————

前段時間給一個汽車品牌做營銷內容管理相關的需求,在做完基礎的內容分發模塊之後,因爲在其他項目上沉澱了比較成熟的AI生圖能力,所以也想給這個汽車品牌做一個。

在我的想象裡,該品牌的經銷商有那麼多銷售顧問,大家在朋友圈或者其他公域平臺發內容時,需要很多優質圖片。而經銷商自己找設計師做圖肯定成本是很高的,所以這個AI小工具他們一定喜歡用。

產品也不復雜,我就做了一個demo,然後帶着這個demo去找經銷商的銷售顧問做調研,結果讓我汗顏。

接待我們的銷售顧問說,現在車子不太好賣,他們確實面臨着很大的線索壓力。總部一般會在三車垂媒去投放廣告,吸引優質用戶到店,而本地經銷商會去抖音、小紅書等公域平臺發內容吸引目標客戶。

客觀上說,他們確實需要很優質的內容,無論是視頻還是圖片,但AI生圖的工具,現階段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因爲主流公域平臺倡導內容原創性,在流量傾斜上,原創內容會更有優勢。一旦系統檢測到該內容是AI生成的,那幾乎沒有什麼流量會給到。

沒有流量,他們做這一切就白費了。

對我來說,這個小工具是一個還不錯的產品,但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一文不值的商品,因爲沒有辦法幫他們更好地賣車。

01

上上週,我約以前一家公司的老闆出來吃飯。

她也是從業十幾年的產品經理,在現在這家公司待了10年,從公司剛成立到上市,可以說一家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她作爲一個產品經理都遇到了。

火鍋吃得差不多了,我問她一個問題,這也是我做產品7年後,困擾我的問題。

我問她,現在感覺方案是最不值錢的,很多問題一旦定義出來,似乎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那在這樣一個時代,產品經理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線呢。

她給我的答案可以凝練成一句話:離商業更近。

02

對我們產品經理來說,我能慢慢感覺到,這是一個矛盾的時代。

一方面,客觀上,增長似乎在停滯。移動互聯網作爲一種新的生產力,它所帶來的增長在日漸趨緩。

這是符合規律的,只是產品經理職業的爆發,恰好出現在它增長曲線的斜率較大區間。所以當斜率放緩時,我們便開始焦慮,進而反思。

另一方面,新的生產力AI在爆發。最爲明顯的,打開主流招聘軟件,AI產品經理的崗位需求明顯增多。

一個在放緩,一個在爆發,在這種矛盾的背後,像我這樣的產品經理很難不會被這種變化裹挾,去思考這個職業背後更深層次的價值。

我找到的答案是兩個字:商品。

產品經理如果不具備將產品打造爲商品的能力,其對公司的價值將會受到不小的挑戰。

首先,商品有其市場。

2015年,我在來也科技實習。現在,這家公司已經成功轉型爲一家ToB的AI公司,但在10年前,它還是一家ToC的公司。

我們當時想要做的一個AI助理,通過會話式的交互體驗,解決普通用戶的標準化需求,像打車、點外賣等等。

從產品功能來說,它的邏輯是OK的,前端通過對會話內容進行理解(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轉化成結構化的本地服務需求,再通過API調用各家服務商的接口,完成服務的交付。

從營銷定位來說,它主打助理角色,通過人工+AI,把事兒辦好,並給到情緒價值。

從商業價值來說,如果這款產品成功了,它會成爲很多線上服務的流量入口,而這個想法之所以在當年很讓人心動,因爲那恰好是O2O集中爆發的一年。

但很遺憾,這個產品失敗了。

我不覺得是當時做它的時候不夠努力,而是因爲並不存在這樣一個市場——普通用戶需要一個能幫自己搞定線上服務的助理。

10年過去了,我們能看得出,我們需要的是能夠進行深度、高效信息檢索、推理的AI工具。因爲在線化的信息一定是越來越多,但在線化的服務供應商卻受時代的影響而起伏,且最終,本地生活服務迴歸到美團、抖音、京東等流量巨頭上。

對用戶來說,信息的獲取是剛需,於是deepseek走紅,更好更便宜的服務是剛需,所以京東外賣出來後,我們都很開心。

此外,別無其它市場。

其次,商品有其用戶。

產品也有其用戶,但在產品視角下看用戶,更容易關注到產品功能及帶來的用戶體驗。

而商品視角下看用戶就更直接,最關心用戶的決策。

例如,當我們走進超市要去選一瓶飲料時,如果飲料的位置在貨架的視線平齊位,且飲料擺放很正,品牌一眼就能看到,那對於這個產品來說,它的曝光條件是最好的。

但用戶就是不買。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搞清楚,當用戶看到卻不買的時候,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是因爲用戶想要0糖的,而你的飲料含糖量高,還是說現在天氣熱,他們想要喝冰的,但你的飲料沒有陳列在冰櫃內。

商品沒有被用戶購買,無論是付出錢,還是付出時間,則它的價值就是0。我們做的不是自嗨的藝術品,是實實在在的商品。

這就要求產品經理趴在地上去調研,用戶到底需要什麼,他們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找到真問題,解決真需求,產品才能變爲商品。

另一方面,ToB的商品也容易被忽略,但ToB的商品往往也更接近商業的本質。

我在給某個汽車品牌做到店客流監測大數據平臺時,不能停留在介紹我這個平臺的BI看板是多麼炫酷的層面。

我需要真正去搞清楚到店客流這件事,對車企有多麼重要。

一方面,現在燃油車和新能源廝殺激烈,各家營銷動作不斷,有一個工具能夠橫向對比不同營銷動作對用戶到店的影響,很關鍵。

另一方面,賣車始終是一個線下生意,線上聲量再大,線下總是要打廣告的。於是,哪些小區或商場的目標用戶多,這個信息也很重要。

最後就是競爭,用戶賣車總是有自己的心裡價位和車型範圍,買轎車還是SUV,買10萬還是20萬的,一個人試駕不同的品牌,那這幾個品牌之間的競爭關係就很重要。

不要等到對手在針對性搶你的用戶,你還不知道。

不瞭解這些真需求、真問題,僅僅是從功能層面打造一個強大的大數據平臺,是做不好這個商品的。

最後,商品有其成本。

經濟學告訴我們,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所以才需要做決策。凡決策必有成本,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產品視角的成本,更多是功能設計與研發成本,這個概念存在於產品經理日常進行需求管理的過程中。

但商品視角的成本,往往包含更多。我想重點說說機會成本。

做產品久了之後,我深感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更多在於做決策。不同的決策,其背後的執行成本與未來收益是不同的。

頂級的產品經理,能夠在有限的信息支撐下做出當下最合理的決策,以可控的成本做收益最大的方案。

商品更是如此。

商品面臨市場機會,面臨用戶或者客戶的交易決策。做早了,市場未到,做晚了,趕超成本很大。做多了,虧錢,做少了,收益沒有挖乾淨。

我漸漸覺得,人力、代碼、方案,已經不是決定一件事能不能做成的唯一因素。我們時常會感覺到,只要一件事大老闆們想做,總是能做成。

關鍵還是在於,在什麼階段,做成什麼樣。時機也好、交付形態也好,背後都決定了成本。

03

最後聊聊供應商。

我以前在自研體系里長大,無論是美團還是字節,所有需求的開發模式都是上面決策,下面執行,決策和執行者都是在一家公司。

這時候幾乎沒有供應商的概念,如果有,那也是人力外包服務商。

但這兩年進入到汽車行業後,才逐漸發現這個龐大的產業背後裹挾了多少生態夥伴。

生態夥伴的存在說明,很多東西並不是新鮮玩意兒,所有我們覺得通過自研能做出的牛逼的東西,市場上可能早就有人提供了。

另一方面,從產品到商品,從自研到供應商,這樣的轉變倒逼我去思考的內容也有了升級。

不再是關注,我具體要做什麼功能,要怎麼寫需求單,要怎麼跟開發交流。

而是去想,我的市場是什麼,客戶是誰,客戶在爲什麼買單,產業鏈是怎樣的,我們在這個鏈條上處於什麼位置。我們的優勢是什麼,競爭對手是誰,合作伙伴是誰…

供應商的存在,讓我意識到,將自己的產品作爲商品置於整個行業鏈中去考慮,也許才能真正看到商品背後的全貌。

我以前甚至並不知道自研體系之外的存在,不知道甲乙方的關係背後除了現金流,更有定位和分工的差異和博弈。

04

以一個小故事結尾。

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上,很多車企都發布了新車型。在發佈會上,出現最高的詞彙就是「最」,似乎只要定語加得好,任何車子都是一個「最XX」的車。

以至於有人在網上吐槽,在展覽館裡,聽到那麼多「最」,依舊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但有一個例外。

小鵬汽車總裁王鳳英來到上海車展,瘋狂向試乘的用戶提問:

“你覺得按摩力度怎麼樣”,“你希望有智駕麼”,“中通道是不是你在意的點”,後排座椅一鍵躺平你覺得實用價值高不高”…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大力哥呀,作者:大力哥呀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羣,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