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考古寫成歌
王 巍
我母親是上世紀50年代初畢業的大學生,她最大的愛好就是唱歌。記得家裡1964年買了架風琴,媽媽一有空就彈琴唱歌,我和兩個妹妹有時跟着一起唱,這應該是我的音樂啓蒙。
70年代,家裡有了收音機。廣播電臺經常播放李光羲、賈世駿、蔣大爲等歌唱家的歌,我邊聽邊模仿,不知不覺,歌唱水平逐步提高。一天下午,我手拿一首歌的簡譜,看着看着就唱出來了,真是神奇。
1982年,我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我用頭幾個月的工資買了臺雙卡錄音機,一有空閒時間就聽歌。雖然科研任務繁重,考古發掘艱辛,卻沒丟掉唱歌的愛好。2010年8月,我們考古研究所迎來建所60週年。當時我們舉行了一場晚會,請考古院所以及與我們有合作關係的大專院校都參加。作爲研究所的代表,我上臺演唱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是我第一次在數百人的大禮堂獨唱,認真練習了很久,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2019年,我創作了第一首歌。新冠疫情期間,我被白衣天使感動,想爲他們寫首歌。這首《我不是不知道》在近10個省級的廣播電視臺播放過,反響不錯。每次聽到這首歌、看到MV,我都會熱淚盈眶。除了請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獨唱演員男女聲對唱之外,我自己也錄了一版。讓我特別感動的是,我把這首歌的MV寄給了湖北和武漢電視臺,武漢電視臺說他們用我錄的這版在一週時間內滾動播放,因爲他們覺得這版的感情更真摯。
這次創作讓我對自己有了信心。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我很想策劃一臺致敬中國考古人的晚會。當時,我和我的好朋友、導演朱海商議策劃。他說:“你們考古人沒有自己的歌呀!”我下決心創作幾首反映考古人生活和心聲的歌。
我創作的第一首寫考古人的歌是《我是中國考古人》。“我不是農民,卻常工作在田壟;我不是地質學家,卻經常翻山越嶺……我是考古人,中國考古人,我們砥礪前行,爲了探索文明,我們風餐露宿,樂在其中,日曬雨淋,意志更堅定……我是一個父親,卻不能常陪伴家庭;我是一個丈夫,卻不能與妻朝夕相共;我是一個兒子,卻不能常把父母照應,舍小家爲大家,要爲中國考古貢獻終生……”創作過程中,我腦海浮現的就是考古人工作生活的一幕幕場景,旋律噴涌而出。我覺得,考古百年還應該有一首對百年中國考古回顧的歌。我請我的好朋友、詞作者李勤人來寫歌詞,很快就形成了歌曲《百年心語》。此後,我相繼創作了《考古隊員之歌》和專門寫仰韶的《仰韶之光》。我還邀請詞作者劉新圈創作了歌曲《一夢千年》。
爲考古創作的這5首歌曲,我請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朋友進行了編曲、錄製。其中的《我是中國考古人》《百年心語》《仰韶之光》,我還請在河南做影視的朋友做成了MV,專門加了考古學前輩的影像在其中。《我是中國考古人》由我的好朋友、海政文工團的作曲兼指揮雪野編曲、錄製,他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合唱團演唱。我一聽到錄音就特別激動,歌詞的氣勢和情感都很準確地表達出來了。讓我更感動的是,合唱團一聽是中國考古人自己寫的歌,堅決不要報酬。
這5首關於考古的歌曲是我個人音樂創作生涯中最有意義的。後來,我先後爲多個考古遺址創作歌曲,比如三星堆、良渚、賈湖遺址。音樂創作使我的業餘生活十分豐富。歌曲的創作都是有感而發,何樂而不爲!
(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