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日報作文版作文選登:蔡熙然《追尋甌窯夢》

請小作者添加小編好友,以便製作榮譽證書。

投稿方式:關注微信公衆號“溫州新教育”(微信號:wzrbxjy),點擊下方自定義菜單欄“作文投稿”即可進行投稿(投稿時,請注意必填與選填)。

追尋甌窯夢

溫州市百里路小學

五(5)班 蔡熙然

指導老師:範爾歡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她以獨特的審美熠熠生輝;她憑精湛的工藝令人歎爲觀止;她爲溫州非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就是甌窯。

2024年7月,我跟着研學小分隊探訪永嘉甌憶文化博物館。透過古老的甌窯遺址彷彿看見了當初那如火如荼的製作場景:工匠們夜以繼日在窯前燒製着瓷器,火光映着他們的臉,點點汗水流淌,凝結成這一件件清新雅緻的器物,造型端莊,花紋簡樸,色澤細膩,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參觀完博物館,老師又帶我們來到拉坯體驗館。只見老師輕輕開啓轉盤,素色的泥巴飛速地在轉盤上旋轉,老師一按一提,一個個圓形筆筒便成型了。接着,老師繼續上下劃拉幾下,筆筒便成了一個美輪美奐的蓋碗。

看着老師輕車熟路的樣子,我頓時也來勁兒,擼起袖子上手。我開啓轉盤,學着老師的模樣在泥上開孔,把底部颳得圓圓的,然後在三分之二處做了個凹槽,又把上端抹圓,一切顯得那麼順利。但當我正要給“寶葫蘆”上紋路的時候,手一抖,呀!葫蘆竟破了個洞!我的心也一同掉入這“破洞”,碎了一地,沮喪極了。老師走過來,看見泥坯上的大洞和我難過的模樣,便語重心長地說:“別灰心,第一次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工匠們也是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再一次次重來,才製出如此巧奪天工的作品。”我聽了老師的話決定重整旗鼓。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將泥坯一點一點復原,揣摩着每一步的竅門,一筆一劃都是那麼細緻,那顆掉落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屏住呼吸,慢慢地、輕柔地給泥巴塑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雖然不夠光滑但完整的葫蘆躍然眼前,那一刻我覺得這是世上最漂亮的最可愛的小葫蘆!而我也像一個小工匠,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不知疲憊,越挫越勇。

這一次的研學體驗,我不僅看到了甌窯的美,還感受到溫州人的工匠精神——周而復始、鍥而不捨。願我們能一直追尋甌窯之夢,傳承千年工匠之魂!

編輯:瞿含張

二審:曾雲畢

三審: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