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架起共同繁榮之橋
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國際輿論場中“文明隔閡”“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觀點論說不一。7月10日,在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上,各國嘉賓通過分享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故事,共同傳遞出清晰而堅定的信號: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深化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將爲各國應對共同挑戰、實現共同繁榮架起橋樑。
文明交流促進發展相通。“這是一條‘幸福路’,也是一條‘文明路’。”北京交通大學肯尼亞留學生卡里烏在會上介紹中企承建的蒙內鐵路時這樣表示。2017年蒙內鐵路通車後,中肯鐵路合作並未止步。在“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聯合培養項目支持下,包括卡里烏在內的100名肯尼亞學生得以赴華交流學習鐵路技術與管理經驗,把中肯“授人以魚”的合作升級爲“授人以漁”的能力建設。當前,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魯班工坊等人才與教育交流機制日益完善,類似的交流通道不斷向共建國家開放。這些文明交流合作不僅幫助發展中國家打破了關鍵技術與知識壁壘,實現了經驗與能力的共享,更讓發展成果直接惠及更多人民,助力他們的人生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文明交流帶來機遇共享。中國丹麥商會全國創始會長李曦萌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是一位“中國通”,也是中丹友誼使者。多年來,李曦萌和中國丹麥商會一直致力於架起一座瞭解中國的橋樑。李曦萌表示,文明之間存在差異,但中國丹麥商會與中國政府保持積極溝通,既反映會員企業發展訴求,也爲促進雙方合作建言獻策。“我親身參與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李曦萌表示,中國始終以開放態度聽取來自廣泛羣體的聲音和想法,其中也包括外資企業。李曦萌的經歷表明,當不同文明背景的企業家能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深入交流,瞭解彼此的發展理念、市場規則、商業文化,巨大的發展機遇便隨之涌現。這種基於規則和互信的文明交流,極大降低了跨國合作的交易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爲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文明的力量。
文明交流奠定共同繁榮。美國“鼓嶺之友”召集人穆言靈在會上介紹了延續百年的“鼓嶺之友”故事。1992年,一位美國遺孀在中國政府幫助下實現了丈夫夢迴故土的心願。如今,中美青少年以此情爲寄託,通過共繪畫卷、合唱和平歌曲等活動延續兩國友誼。穆言靈表示,尊重、關愛與和諧共處,是鼓嶺精神的真諦。這也正是全球文明倡議所倡導的,通過交流理解建立友誼,通過民心相通鑄就和平。這樣的故事在中美兩國人民中間,乃至世界不同國家人民中間還有很多。在當下衝突與對抗加劇的世界中,這種源自民間的共情,讓各國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爲世界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支撐。
一段段文明交流互鑑的佳話,正匯聚成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磅礴力量。不久前,世界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迎接和慶祝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2024年,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中國等83個國家提出的決議,將每年6月10日設立爲“文明對話國際日”。這不僅彰顯了世界各國人民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人類進步的普遍願望,也是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的又一重要實踐。
本次會議再次以務實對話,凝聚起文明交流互鑑的廣泛精神共識。以此爲契機,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人類文明進步一邊的中國,將繼續與世界攜手同行,煥發文明的光彩,涌動發展的活力,賡續和平的偉業,書寫人類社會共同繁榮的嶄新篇章。(作者:郭 言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