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信心更足

進入春季,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正在緊鑼密鼓開展,近期推出的100多場招聘活動,涵蓋智能製造、生活服務、低空經濟、銀髮經濟等多個領域。多地也陸續啓動各具特色的納新引才行動。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爲5.3%,3月份降至5.2%,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

產業升級帶動需求增長

人社部統計數據顯示,前2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5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6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1萬人,3月份製造業等多個行業就業人數同比上升,帶動重點羣體就業平穩。

一季度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延續,高質量發展根基持續夯實,良好開局爲實現全年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鞏固了就業穩中向好的預期。

得益於設備更新政策驅動,工業生產延續較快增勢,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帶動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1%。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帶動了就業端數據增長。

平臺數據顯示,一季度,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機械工程師、自動化工程師崗位招聘需求同比分別增長40%、10%,機器人算法工程師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長36%,算法工程師、機器學習崗位招聘需求同比分別增長44%、18%。智聯招聘負責人認爲,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正在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不斷激發更多技術人才需求。

與此同時,以舊換新政策推動消費市場結構性升級,銀髮經濟、數字消費等新業態貢獻率顯著提高,生活服務類崗位需求明顯提升。在線生活服務、交通物流、養老看護和居民服務等行業招聘需求同比分別增長43%、35%、17%和10%,既反映了消費市場的持續恢復,也體現出民生領域就業吸納能力的增強。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董志強教授認爲,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吸納更多高學歷勞動力加入,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各類企業勇挑大樑

在山東青島海信智慧產業園,AI面試官正以毫秒級響應篩選人才庫,數字化招聘系統日均處理簡歷量突破萬份;江蘇常州思源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構建完善人才體系,與高校、職業院校深度合作,形成長期穩定的人才輸送渠道;福建福州的新福興集團把推動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革新作爲企業創新的突破口。

企業在穩就業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4月17日,華爲開啓2025年應屆生招聘,推出AI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硬件技術工程師等60餘類崗位,擬招聘應屆畢業生1萬餘人,相較於2024年預計實現兩位數增長。華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公司有近萬名員工通過內部系統培訓、技能轉換,實現了個人職業發展轉變,爲業務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同日,騰訊宣佈啓動就業計劃——3年內將新增2.8萬個實習崗位並加大轉化錄用,僅2025年就將迎來1萬名校招實習生,有六成面向技術人才開放。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稱,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騰訊強化對科技人才的前瞻性儲備,與青年人才共同成長,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創新。

民營經濟是穩就業、保民生的關鍵力量。如何進一步激活民營經濟的信心與創造性,提升民營經濟的就業吸納力和就業吸引力,是當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課題。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唐代盛認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有助於推動產業結構轉型,還可以帶動就業結構變化和收入結構優化。可通過實施重點產業政策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企業勞動生產率,爲改善員工薪酬待遇創造更大的空間,爲不斷提升就業質量創造更好條件。

機遇與挑戰並存

當前就業市場呈現“傳統行業企穩、新興領域爆發、全球化崗位擴容”的多元特徵,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層優化,爲實現全年發展目標註入信心。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出口仍逆勢增長6.9%,企業對單一市場依賴度持續下降,帶動勞動力市場出現更多新機會。

智聯招聘平臺數據顯示,一季度企業招聘出海業務相關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加14%,駐外崗位主要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從“產品出海”到“產業鏈出海”,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策略更加多元。

海外崗位大量增加的背後,是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通過海外建廠貼近市場,跨境電商企業依託東南亞新興市場擴大份額,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項目加速落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這種“多點開花”的貿易格局,分散了外部風險,爲國內經濟創造了新增長極,也爲勞動者增加了新的求職方向和職業技能拓展目標。

也要看到,二季度起全球貿易環境的波動加大了我國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專家建議,在抓好相關政策落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

4月中旬,2025年全國民營企業服務月啓動。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除了幫助企業掌握各類助企惠企政策內容、申領條件、辦理方式、工作流程等,按規定享受相應政策外,還會實地瞭解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招工用人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對困難企業要綜合施策,提高政策實施精準度,充分運用各類紓困幫扶措施,發揮政策集合效應,支持企業渡過難關。(經濟日報記者 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