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重慶萬州:公益訴訟護文脈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光明日報通訊員 羅翠
重慶市萬州區的一些文物保護單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迎來幾位穿着制服的特殊“客人”。他們並非尋幽探古的普通遊客,而是前來例行巡察的檢察官。
檢察官爲什麼要來這些地方巡察?
這事兒得從一年前說起。2024年3月,萬州居民程某與朋友到萬州區羅田鎮踏青賞春時,見當地一座無人看管的寺廟裡有一些好看的“石頭”,喜歡收集奇石的程某就“順手”搬走了幾塊,沒想到第二天程某和朋友便被公安機關抓獲。原來他們搬走的那些“石頭”是寺廟的石柱礎、磨磐石和石鎖。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程某和朋友的行爲涉嫌盜竊罪,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後將案件移送到萬州區檢察院。鑑於程某和朋友犯罪情節輕微,自願認罪悔罪並主動退回文物,萬州區檢察院對二人作出了不起訴的決定。但程某在接受訊問時說的一句話,卻一直縈繞在萬州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柯文俊腦海中:“那個寺廟雜草叢生,我還以爲已經被廢棄了呢。”
文物保護單位怎麼會被誤認爲是荒廢建築?柯文俊決定去現場查看虛實。到了現場一看,這座始建於清代的廟宇牆體傾斜、屋頂漏雨,還堆放着一些破舊的傢俱和廢棄的農具。“這座寺廟如此,其他古建築怎麼樣?”萬州區檢察院與區文旅委共同爲轄區內的20處古建築“體檢”,發現其中8座古建築存在木質結構損壞、建築牆體風化和消防設備缺失或超過使用期限的問題。檢察院隨即向區文旅委發出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推動開展專項整改:以榫卯工藝修復樑柱,用青磚灰瓦重現古韻,消防管網埋入地下。
到2024年底,古建築保護專項整改完成。萬州區檢察院又和文旅、環保等部門達成共識: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州天生城遺址公園建立“長江生態檢察官辦公室聯絡點”,常態化開展“檢察+”文物保護實踐,一方面通過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動宣傳等機制,有效預防和懲治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爲;另一方面通過趣味性、互動性的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宣傳,提升公民保護文物的法治意識。
“變化很明顯,以前這裡到處都堆放着雜物,現在全部清理乾淨了,還張貼了‘愛護古蹟’‘禁止用火’等宣傳提示。”在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向氏民居,負責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表示。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