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變“被動搶救”爲“主動防控”——四川探索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徑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

四川夏季多雨,既考驗防汛響應,也考驗文物保護工作。

“土遺址包括建築土遺址、古城、關隘、陵墓等。它們力學強度低,易受水、風和可溶鹽的侵蝕破壞,易在水中崩解、鬆散,是遺址文物中最難保存的一類。”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保護研究所所長張兵峰說,對於三星堆、金沙這樣的土遺址,當地正加強預防,將被動搶救轉變爲主動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災害對遺址本體的影響。

“三星堆遺址就在鴨子河邊,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就是洪水和地震。”三星堆遺址管委會規劃建設部部長肖燦說,他們採取了系列防洪防水和減震措施,防範災害侵襲,對大雨沖刷部分,專家團隊也採取了針對性措施進行修復和保護。

肖燦說,三星堆遺址是一個南方潮溼環境下的土遺址,有螞蟻在城牆內打孔築巢、植物根系在城牆內紮根。他們正聯合科研單位開展多學科研究,以生態環保的方式消除蟻蟲害和各種微生物的危害,以本土淺根系植物替代發達根系植物,對城牆形成覆蓋性的保護,雨水沖刷帶來的危害也大爲減小。

“爲保護金沙遺址免於自然災害,我們最核心的策略是維持遺產賦存環境的穩定性。”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說,金沙遺址祭祀區保護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摒棄傳統化學材料介入,轉而通過遺蹟館整體覆蓋,隔絕風雨侵蝕,並構建起“監測—預警—調控”一體化系統。

“我們在祭祀區佈設溫溼度、裂隙位移、光照紫外、空氣質量和地下水傳感器,實時追蹤環境波動,動態調節空調與地下水埋深,控制賦存環境的穩定,抑制遺址本體的劣化發展。”王方說,這種“監測先行、調控前置”的模式,正是對預防性保護理念的實踐,將干預從“事後修復”轉爲“事前防控”。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均制定了健全的管理制度,由專業人員開展日常巡查、日常維護和專項維護,通過日常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對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

“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永續傳承、宣傳普及等,離不開公衆的認同與行動。希望公衆能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成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何振華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