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憶馬未都往事:下海創業開涉黃KTV,我爲他提供掛靠被約談

赫赫有名的馬未都最近又在網絡天空大大地“火”了一把。不過這把“火”卻是一場風波,燒得有點邪乎,是怎麼回事呢?風波源於自稱北京觀覆文化有限公司的前員工發文——5月31日在未與員工或員工代表溝通的情況下,單方發佈解除勞動關係通知,人數達80餘人。6月24日,觀覆文化法人由馬未都變更爲公司執行董事、經理、財務負責人陳業。7月7日,觀覆文化更名北京葉泰文化有限公司。公司顯然違反了相關程序規定,於是在6月26日又發出了“‘收回解除通知’的通知”,收回部分裁員決定並向未提起勞動仲裁的員工補發了5月的工資。

出其不意,而後又出爾反爾,看來這場裁員風波,反映了文化收藏市場襲來的寒意,使“馬爺”成爲輿論的焦點。於是網上或記敘或譏諷或貶斥,編者娓娓道來,故事也都是有頭有尾。我對文章內容無意置評,但對其中一些嘲諷或貶責的語句甚感不以爲然。生意場上成敗得失乃是兵家常事,尤其在眼前各行各業都面臨困難,文化收藏更是首當其衝。事業興時不必錦上添花地唱讚歌 ,事業敗時更不該牆倒衆人推。再有多數編者對馬未都掏寶起步、職業生涯的故事,似乎都是照抄照搬,人云亦云。由於與早年馬未都曾有過一段交往,我比較認同有一篇文章所說:“馬未都年輕時在出版社擔任編輯工作,業餘時間幾乎都花在琉璃產業上,去逛書店和古董店。秦公是一家古董店的員工,經過多次相見後,兩人變得很熟悉,經常一起聚在一起,隨便聊天。他們常常一起出門,在不同的地方旅遊,尋找拍品。”

對於馬未都來說,他的人生轉折點應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這一時期,他與作家王朔、劉震雲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個方面,其實與此同時他還在默默地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尋找古董。

九十年代初,正是我主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之時。一天,中宣部出版局原局長、我公司常務副董事長許力以帶了兩個陌生人來找我,其中一個是臺南富商、古玩家柯佐融,另一個就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馬未都。許力以對我介紹說:八十年代期間,柯佐融曾多次來京搜尋古董文物,而馬未都就是他的嚮導和助手。我想或許在這些年中,馬未都從中學習了不少文物知識,爲他此後從事古董行業奠定了基礎。

如今柯佐融準備結束在北京的古董業務,不復再來大陸,臨行前給了馬未都一筆酬金。因馬未都常年不在本社上班,決定辭職獨立創業,希望我能接受和作爲他的掛靠單位,併爲他提供一間辦公室。許局長的面子不能不給,加之柯佐融的言論談吐,顯示出一個翩翩君子的風度,我遂答應了柯佐融的託付。在許局長的作證下,我與柯佐融簽署了合作協議,同意作爲馬未都的掛靠單位,爲他撥出一間專用辦公室。這個協議實際上是專門爲馬未都簽署的,馬未都也表示感謝,而且特地帶我去了一趟他的原單位中國青年出版社。

然而良好的氣氛卻很快被馬未都的一句話破壞了。幾天後,馬未都帶一個女秘書前來見我,我告訴他,他的公司交由三編部副主任紅海代管,有什麼事都可以與他商量。聽到這句話,馬未都立即表示反對,他說作爲掛靠單位,只負責提供一間辦公室,對於他公司的業務和個人的任何事情,一概無權過問。對於如此霸道的回答,我感到十分驚訝,無權過問一切事情,還爲什麼要“掛靠”呢?於是一次談話不歡而散,一紙鄭重簽署的協議還沒有開始執行就變成廢紙。

馬未都是個有個性的人,一言不合,頭也不回就走了,對我來說,除了留下兩張簽署協議的照片,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沒想到一波剛退一波來,馬未都又來找我了。這次他對我提出一個新的請求,就是他與他的弟弟合作開一家KTV,又是需要一個掛靠單位才能登記註冊,可否掛靠在我的公司並由我擔任董事長?我猶豫了一會,但覺得卡拉OK是當時新興的一種娛樂活動,並不涉及政治,也不要再讓馬未都掃興了,就答應交辦公室爲他的申請表上加蓋公章。馬未都顯得很高興,承諾凡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員工去看錶演,一律免收門票。KTV開張當天,我還真的帶來幾位公司員工前去慶賀助興,記得地點就在東直門內大街(北新橋)。

沒想到過了一些日子,好事又向反面轉化。一天(北新橋)派出所把我叫去“約談”,什麼情況?我緊張兮兮地奉命前往,派出所所長見了我倒很客氣,告訴我並非我個人涉及犯罪行爲,而是我作爲董事長的那家KTV有涉黃行爲,要求停業整頓。我當即對所長表示歉意,因爲我只是因朋友所求當了個掛名董事長,卻沒有承擔起監督管理的責任,並表示我這董事長立即辭職。離開派出所後我將此事告訴了馬未都,此後我們二人從此分道揚鑣並再無聯繫。

這大概是作爲文化人的馬未都,最初下海創業失敗的一段鮮爲人知的經歷。說老實話,我對這位聰明的年輕人甚爲同情,但卻愛莫能助。他的一位小弟王春雲隨後在我公司幹了一段時間,時而與我談及一些馬未都的信息。聽說馬未都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古董文物行業,而且事業搞得風生水起,名氣也愈來愈大,我爲他祝福。一次遇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的一位領導,他不無自豪地對我說:老謝,你知道嗎?馬未都就是從我們出版社走出去的!

我不妒忌,也不羨慕。路是人走出來的,走對了就是海闊天空,走錯了就進入死衚衕。馬未都當年走對了路,應該祝賀,如今陷入窘況,理當同情。衷心祝願他儘早衝破困境,重整旗鼓,再戰江湖!

作者:謝善驍

個人簡介:謝善驍,浙江紹興人。196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金屬學和熱處理專業,分配在北京從事航空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其間於1980~1982年赴美留學,在國內外出版和發表多本(篇)專業著作和論文。1987年入盟出版界。198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近十餘年來主要致力於歷史散文和紀實文學創作,已在七八家出版社出版二十餘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