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評|讓長短劇在各自賽道努力奔跑
觀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分得清“真心”與“套路”。長劇的未來,不在與微短劇的“賽道之爭”,而在與自己的“成長之約”——不慌不忙、穩紮穩打講好中國故事,就是最好的“破圈”。(據《人民日報》7月22日報道)
從3.68億到680億,短短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增長近185倍,吸納64.7萬個就業崗位,這個曾偏安於內容產業邊緣的“小兄弟”,如今已成席捲全球的文化現象。從國內觀衆舉着手機“日刷夜刷”,到多平臺登頂北美應用付費榜,微短劇以雷霆之勢,宣告一個嶄新內容時代的到來。
微短劇的崛起,絕非無根之木。它精準嵌入當代生活的縫隙,“15秒一個反轉,30秒一個衝突”,鉤子敘事、處處伏筆,直擊現代人碎片化時間和即時快感的需求。它像一份口味、賣相都不錯的文化快餐,在上班路上、午休片刻、臨睡之前,成爲大衆放鬆緊繃神經的一劑良方。究其魅力正在於這“快、準、狠”的節奏感。
當微短劇以其迅猛之姿衝出了爆款流量,部分傳統長劇不禁顯露出些許焦慮與彷徨。有人試圖模仿微短劇“強反轉”“多時空”的炫技,結果如邯鄲學步,懸疑劇丟了邏輯,古裝劇薄了劇情;有人沉迷於“電影化”的晦澀鏡頭,以爲畫面越暗越覺“高級”,卻讓很多觀衆失去了看下去的興致。這些自作聰明之舉,恰似在原本清雅大氣的水墨畫上一通亂加綠葉紅花,顯得不倫不類——不修內功,只在皮毛上做功夫,反而會丟失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觀衆可不好糊弄,他們既需要短劇帶來的麻辣鮮香,也從未放棄對長劇口味正宗又富含營養的渴望,所以製作方不要妄想用點“套路”就能換個好收成。
回望2025上半年熒屏,長劇以其特有的定力與持續深耕,交出了一份頗有亮點的答卷。《護寶尋蹤》以“盜偵考”三線交叉敘事,在文物守護中照見文明溫度;《人生若如初見》落筆於晚清民初的歷史褶皺,以虛實相交的情節,將人物情感及故事脈絡描寫得扣人心絃;《我叫張思德》通過微觀視角和青春化敘事,讓教科書上的名字帶着親切感走入人心;《六姊妹》《北上》以通俗形式表達嚴肅主題,讓年代敘事有了蓬勃的人間煙火氣……這些長劇或許並未收穫鋪天蓋地的流量,卻以彌足珍貴的好口碑證明,長劇的生命力,不在一步登天的刺激,而在清風拂面的入心——畢竟它需要時間,去雕琢人物弧光,鋪陳命運軌跡,構建打動人心的情感邏輯與現實肌理。
長劇與短劇,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賽道之爭。它們如同文化餐桌上的不同菜式,滿足着觀衆多元的精神味蕾。短劇的賽道貴在“短、平、快”,其使命是精準、高效地提供即時情緒價值與娛樂解壓。它應繼續深耕垂直領域,優化敘事創意,在方寸屏幕間追求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創作更多“劇短意長”的佳作,讓自己有實力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長劇的賽道則重在“穩、深、厚”。它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以時間換空間,以耐心換深度。不慌不忙、穩紮穩打地講好中國故事,在遼遠的敘事畫卷中描摹時代精神、映照人性幽微,纔是其破圈致遠的不二法門。這份“慢”的勇氣與“深”的定力,是對藝術規律與觀衆心智的尊重。
當短劇能理解長劇的沉穩厚重,當長劇不再過度渴望瞬時的爆點,各自賽道才能真正暢通無阻。唯有各安其位、各展所長,方能共同描繪出熒屏內外真正豐盛多元的文化圖景——短劇的煙火與長劇的星光,本就可以在同一片夜空下交相輝映。(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