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評|取消劇集上限,絕非鼓勵“注水”
(來源:河北新聞網)
轉自:河北新聞網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日前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其中包括“取消電視劇40集上限”“不嚴格限制古裝劇數量”“抓好紀錄片精品製作”“大力支持精品優秀動畫片”等21條改革措施,被稱爲“廣電21條”。(據澎湃新聞8月21日報道)
“廣電21條”的出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尤其“取消電視劇40集上限”這一條,更是成了圈裡圈外人關注的焦點。一時間,有人稱讚這是對創作規律的尊重,也有人擔憂這會讓“注水劇”捲土重來。然而,細品新政全文便會發現,其中體現最多的是“放開限制,管住質量”的理念,亦是對創作環境的進一步優化,而絕非爲低質劇集開綠燈。
猶記得2020年初電視劇“限集令”的發佈原因,是由於當時出現了一大批六七十集起步的劇,內容拖沓冗長,節奏緩慢混亂,在觀衆中口碑差、黏合度低,被稱爲“注水劇”。而究其起因,一方面是製作方將電視劇賣給各平臺時,往往以集數計價,時長越長賣得越貴;另一方面,平臺買劇後要通過廣告獲利,廣告商也更偏愛集數多的電視劇,因爲在長劇中會插段廣告,觀衆不看也得看,這樣才能保證收視率。沒完沒了地“抻長+注水”成了最簡單粗暴的生財之道。
如此一來,追劇成了觀衆的“負重前行”。同一組鏡頭,這集用了下集用,劇情中間還可作爲回憶反覆用的亂象屢見不鮮。“無效長度”拉低了電視劇製作的整體水平,擠佔了優秀劇集的播出空間,甚至讓觀衆對追劇這件事本身心生厭倦。爲抑制“注水劇”氾濫,廣電總局下發了《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電視劇及網劇“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短劇創作”。
“限集令”出臺五年來,的確涌現出大批優秀電視劇。但“一刀切”的硬性約束也不可避免地誤傷了一些需要長篇幅來展現的宏大敘事。回看多年來依然有熱度的經典大劇,無論是46集的《大明王朝1566》營造出的歷史厚重感,還是58集的《人世間》實現的時間跨度,都需要足夠的篇幅來從容鋪陳人物命運與時代變遷。在創作理念愈發多元,觀衆判斷力、市場取向越發成熟理性,新業態層出不窮的當下,調整原有政策限制,從創作的實際需求出發,才更科學合理。
說到底,觀衆牴觸的是“水”,而不是“長”。質量不過關吸引力不足,二三十集也看不下去;劇情緊湊吸睛,再長也有人二刷三刷反覆刷。此次政策調整,正是將“拍多長”的話語權交還給觀衆、市場和創作規律,爲那些本就需要長週期、大容量的精品鉅製拆綁繩、卸枷鎖,其目的在於“擴容”而非“注水”。
總有人抱怨看長劇的觀衆少了,是因爲如今微短劇太火,擠佔了長劇的賽道,可事實上,長劇的最強勁對手並非微短劇,而是其自身。決定觀衆去留的關鍵因素也並非市場運作,而是劇情本身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比如最近大熱的《折腰》《藏海傳》《生萬物》,哪個不是近40集的時長,但是個個讓觀衆看得意猶未盡。可見,只要觀感足夠好,就能在自己的賽道上爭先、領跑,甚至奪冠。
話說回來,政策鬆綁可不是讓製作方放飛自我。新政配套的“超長劇目特別審覈”機制,就是給長劇加了道質量“安檢門”。無論如何,電視劇創作者們應該格外珍惜這次機遇。政策給了空間,市場給了機會,觀衆給了耐心,製作方就得拿出點真本事來。該長則長,該短則短,讓好劇能盡情舒展,讓“注水劇”無處遁形。只有這樣,方能對得起觀衆的一腔熱盼。(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