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養爭議難解!學者控害遊蕩犬氾濫 動團:別讓狗當替死鬼

部分「愛爸或愛媽」會投放食物予遊蕩動物,現行動保法未有禁喂條款,只能以廢清法開罰,但難以具體落實。動保團體指出,如果全面禁止餵養,會降低遊蕩犬捕捉成功率,也不通人情,且等同於將所有問題由遊蕩犬承擔「當替死鬼」。(本報系資料照)

部分「愛爸或愛媽」會投放食物予遊蕩動物,現行動保法未有禁喂條款,只能以廢清法開罰,但難以具體落實。動保團體指出,如果全面禁止餵養,會降低遊蕩犬捕捉成功率,也不通人情,且等同於將所有問題由遊蕩犬承擔「當替死鬼」;但反對餵養人士指出,餵養能提升絕育回放覆蓋率僅是過度理想,實務上只會提供更多營養及聚集犬隻,反造成生育率節節攀升。

遊蕩動物議題除了安樂死外,餵養禁止也備受議論。動保團體認爲餵食與否跟遊蕩狗氾濫無直接關係,不應用「餓死遊蕩狗」方式減少數量,應當進行源頭管制纔是當務之急;支持民衆則提及,減緩遊蕩犬數量需仰賴許多手段,其中禁餵養便是關鍵之一,且餵養造成的環境髒亂、生育提升也是不爭事實,應該全面禁止餵養。

臺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執行長何宗勳認爲,目前各界對於生態敏感區的遊蕩犬控制有共識,若依野保團體全面禁止也不符合人情,且就算在生態敏感區也不應全面禁止餵食,否則未來更難誘補。

何宗勳提及,近期梅花鹿遭犬隻攻擊事件,主因爲當地棄養、未絕育氾濫,呼籲動保處應要妥爲查緝,而不是隻把問題歸究於遊蕩犬,且影響野生動物生存更多是因爲棲地破壞、路殺,不應該把遊蕩犬當做替死鬼。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指出,餵養遊蕩犬看似善意,實則提供穩定食物源,導致犬隻繁殖率飆升、幼犬存活率提高,形成「抓不完的惡性循環」,且國外數據顯示就算TNVR覆蓋率高達70%,若無禁餵養、合理安樂死等配套,那也無濟於事,呼籲農業部儘快公告禁喂區域,強化餵養者飼主責任。

郭雅雯補充,即便各界期盼將禁餵養納入法規,但可理解修母法難度極高、需高度社會共識,但農業部不應因此延宕處置問題,可透過行政命令公告特定區域禁喂,或是餵養即認定爲飼養者等,農業部手上絕對有足夠的「武器」能夠因應,減緩遊蕩犬隻氾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