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交響詩首演 音樂與AI動畫感動全場

(圖/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圖/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圖/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指揮張致遠。(圖/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高雄衛武營纔剛落幕歌劇十年鉅獻-華格納《羅恩格林》,昨晚(9/10)又是一場叫好叫座的演出,音樂廳內全場觀衆屏息聆賞《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交響詩全臺首演。這場由富瑜文教基金會籌劃,指揮家張致遠領軍富瑜樂團、編曲家李翰威新創的黃梅交響作品,將經典黃梅調電影與交響語言結合,運用AI技術全新生成水彩風格動畫,完美打造出一場聽覺與視覺並重的跨域體驗。

根據四個樂章生成的四段AI動畫,由行爲藝術家劉寅生擔綱,將《梁祝》故事化爲一部完整的「AI電影」。畫面在墨韻流轉間勾勒出草橋結拜、十八相送、樓臺相會、化蝶成雙的場景,樂聲與畫面相互呼應,觀衆不只有聆聽,還能「看見」音樂流動,完全沉浸在一個以音符和彩墨共同渲染的史詩故事。

當指揮棒落下,第一樂章〈杭城情深〉隨之響起。笛、箏與木管聲在清新的節奏裡交織,銀幕浮現春日草橋與流水畫面,音樂漸次推進,銅管與打擊敲出莊嚴又熱烈的脈動,音色逐層濃烈,觀衆在聲響與墨韻中感受着青春力量。

第二樂章〈十八相送〉,木管與絃樂的互答宛如呢喃,畫面呈現依依惜別的小路,令人凝神。第三樂章〈樓臺相會〉以嗩吶與鋼琴的交錯聲響,搭配風雨欲來的墨色暈染,將愛情與抗爭的張力推至高點。壓軸〈躚躚化蝶〉,畫面蝴蝶振翅飛舞,與絃樂的泛音相互輝映,全場觀衆瞬間屏住呼吸,廳內陷入靜謐,隨即爆發數分鐘不歇的掌聲與喝采,指揮共上下舞臺謝幕6次。

緊接着安可曲〈訪英臺〉,主辦方設計了一個巧思,銀幕打出歌詞,任由全場觀衆一同哼唱。當樂團再度奏起熟悉的旋律,觀衆的歌聲與低吟聲在場內此起彼落,與交響樂融爲一體,將氣氛推向音樂會最高潮,場面澎湃動人。

負責音樂會展演統籌,也是富瑜文教基金會行銷總監的長笛家林怡君,分享這段設計用意,我們希望觀衆不只是聽音樂,而是能成爲音樂的一部分。加上AI動畫的輔助,讓每個觀衆都能走入梁祝的故事,一起唱,就是要把這段情感真正帶回觀衆的心裡。

這首新編黃梅調《梁祝》,不僅保留了民間旋律的清新質樸,也透過中西樂器相互擦撞的厚度與層次,將愛情的纏綿與別離的悽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編曲家李翰威說,黃梅調的旋律其實很親切,但要和交響樂,再加上和AI動畫對話卻是不容易,我期許保留旋律的直白真摯,透過音畫互動,讓情感層次更立體。看到觀衆這麼投入,我覺得挑戰是值得的。

爲了這次完美演出,費盡心思詮釋的指揮張致遠說出了演出的心得,最困難的是如何在保持黃梅調質樸特性的同時,又能展現交響樂的厚度,還要和AI動畫的節奏契合。高雄觀衆的呼吸幾乎和樂團同步,這就是音樂最迷人的時刻。

演出現場有不少觀衆情不自禁地擦拭眼角。一位年逾八十的黃姓老奶奶,在家人陪伴下聽完演出後激動地說,我年輕時在戲院看了《梁祝》,今晚在衛武營聽見那熟悉的旋律被交響樂重新演繹,又能看到水彩動畫把故事完整畫出來,我整個人回到了青春,尤其〈樓臺會〉樂聲響起時,我眼睛都模糊了……能活到這個年紀再聽到這場演出,真是福氣。

林怡君補充說,高雄朋友對這場演出,給出了高度的熱情回饋,所有可售席位,在演出前十天即已售罄,今晚演出前,售票窗口還有許多朋友詢問是否有後補票券可購買。觀衆在廳內的專注與情感回饋,就是對團隊最大的鼓勵。回想安可曲,那股齊哼的輕音幾乎把我也感動哭了。

富瑜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秀霞也表示,這場演出規劃,推動的不只音樂教育,更是文化傳承的跨域創新。今晚的反應證明,當傳統與現代真誠相遇,音樂就能觸動人心、打破邊界。

《梁祝》早於2003年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場演出不僅展現高雄人對於文化延續與創新的支持,同時體現音樂與藝術不受語言與國界限制,還能因科技的加持展現新風貌。散場時,仍可聽見不少人低聲哼唱曲中旋律,這分跨越世代、國界與媒介的共鳴,或許正是《梁祝》在今天仍能獲得最深迴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