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文化生態保護區注入新能量

前不久,文化和旅遊部公佈了最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及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等七地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着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歷史記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理念的生動實踐和有益探索。

以往,對非遺的保護多集中在單個項目或技藝上。而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將非遺及其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視爲一個整體,進行系統保護。就像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有老陳醋、平遙牛肉、太谷餅等非遺“中華老字號”和“三晉老字號”各19個,有杏花村汾酒、祁縣玻璃器皿、清徐老陳醋、平遙牛肉和平遙推光漆5個省級非遺特色專業鎮,形成交城磁窯村、文水葫蘆村、孝義杏野砂器村等9個非遺特色村。非遺相關產業鏈持續延伸,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讓非遺在其原生環境中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使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續。

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有利於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爲區域發展注入新活力。這些保護區往往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成爲發展文化旅遊的優質目的地。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沉浸式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以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爲例,當地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平遙古城、晉商大院等,開發出一系列文化旅遊產品,吸引了大量遊客。文旅融合不僅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帶動了就業,促進了經濟發展,讓民衆在文化傳承中收穫實惠,實現了文化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然而,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並不能一蹴而就,還面臨着諸多挑戰。比如,如何平衡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避免過度開發對文化生態造成破壞;如何提高民衆的文化保護意識,讓更多人蔘與到文化傳承中來;如何培養更多專業的文化保護人才,爲保護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等等。例如一些傳統戲曲,如果政府每年撥款排幾場戲,臺下坐着的卻大多是拿着“文化補貼”來湊觀衆人數的老人,年輕一代根本不會唱甚至聽不懂,那麼這樣的“保護”不過是“喊喊口號”、自欺欺人罷了。文化不是擺在櫥窗裡的展品,而是由人承載、由人傳承的活態遺產。如果沒有人願意學、願意用,再好的保護政策也是空談。只有讓年輕人願意接觸、學習並繼承傳統文化,才能爲文化生態保護注入源源不竭的新能量。真正的文化生態保護,應該是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放在博物館裡或變成表演道具。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解決。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是關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它讓我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讓我們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守護好文化瑰寶,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樑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