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招聘APP找不到工作? 陸媒調查:寒門子弟更難

爲什麼在招聘APP找不到工作?陸媒調查:寒門子弟更難。(達志影像)

據《觀網財經》報導,近日,「在招聘軟體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參與討論的求職者普遍反饋,在招聘軟體上投遞簡歷後常常石沈大海,即便顯示「已讀」也鮮少收到回覆,充值後大多權益作用有限;HR則吐槽,企業招人同樣困難重重,掛崗後匹配不到合適的求職者,需花錢另買曝光率,招聘軟體「兩頭賺」。

這種雙向困境暴露出當前線上招聘市場的一個突出矛盾:平臺商業利益與用戶求職需求之間的失衡。讓我們不禁發出疑問:當招聘平臺將盈利模式建立在「信息不對稱」之上,那些缺乏社會資源的寒門學子,是否正在被這個數位化時代的「求職門檻」擋在職場大門之外?

熱搜的源頭,是一位博主發佈了一則吐槽影音,影音中直指線上招聘行業存在「潛規則」。

該博主表示,企業在主流招聘平臺發佈單個崗位一般需支付98-20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的費用,這種盈利模式客觀上降低了求職者的匹配效率。若求職者都能輕鬆找到工作,那麼招聘軟體就難以盈利。

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企業已經完成招聘,很多崗位信息仍會長期掛在平臺,主要是由於企業需要規避重複付費的成本。如果下架已招滿的崗位,下次招聘時又需重新支付發佈費用。這種機制導致平臺上存在大量「殭屍崗位」,進一步加劇了求職者的匹配困難度。

對此,不少求職者深有感觸。有用戶留言:「真的遇到過,聯繫HR被告知,該崗位已不再招人,只是掛在平臺而已。」更多用戶反映「匹配的崗位太少」、「一天到晚刷下來總是那幾個」、「求職太難了」、「得多個軟體同時刷纔有點效果」……

來自上海的李林(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受傷」的求職者。其在飯店行業從事宣傳工作,然而4月初突然接到部門撤銷的通知。爲儘快找到新工作,李林開始了在各大招聘平臺的「海投」之旅,可現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李林向觀察者網展示了令人心酸的求職記錄:在前程無憂投遞簡歷21家,至今僅一家顯示「已讀」;在獵聘投遞14家,無一家回覆;在BOSS直聘上主動溝通企業295家,僅收到14家回覆並投遞簡歷,佔比不足5%。簡歷投遞完成後,最終只有3家進行了後續交流。

「雖然一些平臺推送很頻繁,但鏈接到的大多是不匹配的公司和職位,」李林還抱怨平臺的C端收費功能雞肋,「當初花68元充的一個月會員,顯示有多重權益,包括簡歷刷新、競爭力分析、優先提醒Boss、專屬簡歷模板、職業性格測評等,但實際上最後用到的也就是簡歷優化,因爲修改簡歷的時候必須充會員才能使用他們的模板。」

李林苦笑着說:「現在會員到期了,又會提醒我『想快點找到工作?快升級VIP』。正在猶豫要不要繼續充,快兩個月了還沒有找到新工作。」

事實上,李林的遭遇並非個例,作爲自身也有生存和財務壓力的招聘平臺,將人才信息匹配的本職,異化爲「流量生意」,漸成行業普遍存在的痛點。

在獵聘,求職者如果想讓自己的平均求職週期縮短61%,那就必須付費定製簡歷,明碼標價:工作1-5年爲398元,5-10年爲498元,以此類推,工作年限越長定製價格越高。至於付費後求職週期是否真的縮短了61%,無從驗證。

在前程無憂,平臺會提醒求職者,開通VIP可「尊享8大權益,找工作快人一步」。VIP開通價格從38-108元不等,其中,38元只可使用14天。如若開通月卡、雙月卡,則能享受簡歷投遞置頂、與企業優先溝通的服務。

在智聯招聘,升級爲VIP同樣尊享8大權益,包括簡歷置頂、優先提醒、投遞必回、簡歷刷新、專屬客服等。官方稱,開通會員後,簡歷曝光量可從11.4%上升到41.2%;HR回覆率從31%上升到55%,求職速度加快45%。單月卡78元,每天僅需2.6元。

這樣一來,意味着在上述平臺,未付費求職者的優先級會被一再降低,經濟弱勢求職者或成爲直接受害者。

《社會科學前沿》2022年發佈的一份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報告顯示,在大學高校畢業生中,有10%-15%的學生爲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這類學生在社會中獲得的資源往往有限,故而收入較低,在就業中不佔優勢。

除了社會資本會導致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之外,心理資本、人力資本同樣也是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實現就業的絆腳石。他們需要耗費額外的時間精力去解決學費和生活等很現實的問題,在就業渠道的選擇上明顯不如社會資本更優越的同學。

寒門學子本身就在就業信息獲取管道上受限,在數位經濟時代,這種差距或被進一步放大。當寒門學子無力承擔簡歷推廣等增值服務費用時,即便個人能力出衆,也可能因爲簡歷無法得到足夠關注而錯失機會。

同理,一些熱門行業的企業爲了讓招聘信息獲得更多曝光,每月在招聘軟體上的推廣費用高達數萬元。而那些沒有資金進行推廣的中小企業,發佈的職位需求則會淹沒在海量信息中。

這種隱形的篩選機制,是否會使得招聘平臺不自覺地成爲了加劇社會不平等的「二次剝削」工具?

不過,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看來,招聘平臺還是當前就業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招聘平臺運營方聚合崗位與求職者,優化產品機制、算法模型提升人崗匹配效率。能不能賺錢、持續吸引用戶,取決於是否能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幫助企業更快招到人、幫助求職者更快找到工作。

馬亮指出,從商業模式看,招聘平臺並非「兩頭賺」生意,主要營收還是來自於企業端。

以BOSS直聘爲例,其99%以上的營收來自於招聘端。企業在發佈崗位、增加崗位曝光、尋獵優質候選人等場景下向招聘平臺付費。常規職位招聘者回復求職者通常無需付費,僅在個別特殊類型(如普工、貨運司機等)中,爲避免中介濫發消息、騷擾用戶,平臺纔會施加互動限制。

此外,針對求職者普遍反饋的「簡歷投遞後無人回覆、合適的崗位少」等問題,馬亮認爲,這一現象的核心根源是求職招聘市場結構性的供需錯配,並非招聘平臺的刻意干涉。

一方面,求職者集中涌向部分熱門崗位,這些崗位的招聘需求有限或在縮減;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的崗位吸引力不足,難以招到人。

例如,有HR提到,普通行政崗,雙休、薪資一般,但在一週內收到超過200份簡歷;與此同時,也有HR反映,因崗位類型(如銷售、主播等)、公司福利待遇(單休)等限制,崗位難以吸引到求職者。

「實際用下來發現,不是所有崗位、所有招聘軟體都需要付費,我們也用免費的。企業招不到人不完全是平臺的問題,大部分初創企業,特別是已經融到資的企業,一般對求職者的學歷、經驗等要求都很高。」一位HR向觀察者網說道。

招聘平臺並非問題的製造者,但也不能置身事外。馬亮表示,社會熱議的背後,其實是對招聘平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撮合工具」的定位上。如何更主動地識別供需冷熱點、優化信息分發策略、引導求職者和企業迴歸理性預期,提升連接效率與使用體驗,是平臺未來必須面對並持續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