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的工作運總是不順?

我在後臺經常收到關於工作的吐槽和諮詢。

但案例看多了我就發現一個情況,大家不是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沒有找對問題。

許多問過來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大命題下的一系列小命題。

但我們過多把精力放在那些小命題身上,被小命題的外表形式所迷惑,從而忽略了大命題的重要性。

比如很多時候小命題是以“老闆壓榨員工”的形式出現的,以“市場行情不好”的形式出現的,以“同事關係惡劣”的形式出現的。

這些小命題千變萬化,你如果執着於解決這些表象,就像救火隊員一樣,哪裡失火跑哪裡,想的都是面對眼前這攤火我該怎麼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在根源上杜絕失火的可能性。

這麼做你的“火”永遠都救不完,最後會累死。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透過表象看本質,找到這一類問題的大命題是什麼。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去找到病根。

病根找到了,解決了,你才能一勞永逸。否則你就是打地鼠,問題露頭了敲一下,沒露頭就等着,這樣永遠處於被動,永遠被事情牽着鼻子走。

就拿職場來說,想獲得一份高薪好工作是目的,這個目的背後的大命題是什麼?

是你創造的價值在這個就業市場上的排名非常靠前。你的排名高,你就貴,你的排名低,你就便宜。就這麼簡單。

都用過搜索引擎,我們搜個東西跳出來只會看第一頁的搜索結果,越到後面越無人問津。

所以第一頁的搜索關鍵詞賣的最貴,因爲流量最高,點擊的人最多。

工作同樣如此。

華爲的天才少年爲什麼一畢業就年薪幾百萬?

因爲全中國掰着手指頭都找不到幾個這樣的人才,所以出來一個就全行業搶着要。

雖然這是極端案例,但反映出來的大趨勢是不變的。

你可以不用做到全國排名前十,但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你那個城市,你那個分公司,你那個部門,甚至你那個小組裡做到排名前幾行不行?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同樣的問題,你換個思路切入去想,得到的答案就是天壤之別。

我們生活的世界到處充滿了競爭,就業市場要競爭,婚戀市場要競爭,學業成績也要競爭,那既然都是競爭,就要學會用贏得競爭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你不要用人情世故的思路,不要用公不公平的思路,而是用商業的思路,用市場營銷的思路去看待這個事情,很多過去不理解的東西一下子就理解了。

這就是大命題,那什麼是小命題呢?

順着這個大命題你繼續往下想,爲了達到這個大命題目標,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去提高自己的市場排名。

比如你可以人爲製造信息差,讓對方以爲你的排名很高,但實際上你的技術一般,甚至很水。

可你用一些包裝方法騙過了對方,讓對方支付了遠高於你本身價值的溢價。

我並不提倡這種做法,因爲遲早會暴雷,但你不能否認這種現象到處都是。

爲什麼很多行業都是草臺班子,草臺班子都什麼特點?

外表看着光鮮亮麗,實際上卻一塌糊塗。

但話說回來,又有多少人有那個本事,看得出內在水平究竟如何?

草臺班子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就是專業班子太少,劣幣能夠驅逐良幣,就是因爲良幣的數量還不夠大,不足以起到以肅正聽的作用。

草臺班子通過一些不上臺面的做法,製造了信息差,提高了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價值排名,讓市場上的買家高估了他們,所以能夠賣出高價。

但要注意,這是市場行爲,市場行爲不分對錯,只管合不合理。

不合理的時候市場自己會調節,不用旁人插手,你也插不了手。

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不屑,但不能無視。

此時此刻有2種做法,要麼做個理想崇高的殉道者,到處奔走呼籲,打擊草臺班子,成爲黑暗裡唯一的光。

這種人值得佩服,但要一個普通人做到這種程度,基本不可能。

第二種做法是順應趨勢,在時代的亂象洪流下堅守自己的小道德,努力做到不作惡,然後賺一票就跑,保全自己全身而退。這反而是更適合普通人的出路。

就像很多人問我,在公司裡不願意同流合污,但處處遭到排擠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背後的大命題其實是,你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在這家公司還能不能實現?

此刻要思考的不是面對這攤子事該如何,而是反觀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以及自己要的東西,在目前這個情況下還能否獲得。

如果賺錢是你的人生目標,那就繼續在這個遊戲裡待着,然後努力提高自己的價值排名,努力往利益團體的中心去擠。

如果清高對你很重要,你不想再繼續玩下去,那就去找一個新遊戲,去適應新遊戲的遊戲規則。

千萬別說【我全都要】,你沒那個能量和實力改變遊戲,那就認清現實,做一點切實可執行的動作。

這纔是解決這個困境的真正辦法。

我們一定要認清一件事,那就是這世上很多複雜的問題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爲它們都是以套娃的形式出現的。而深度思考,就是通過蒐集信息,抽絲剝繭,來把這些套娃一層一層剝開,找到最終的那個病竈。

所以不要關注那些短暫的,即時出現的問題,而是思考那些長期的東西,思考導致問題的原因,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的原因。

養成這個習慣你就會發現,人生中遇到的百來個問題,最後都可以歸納總結成5-6個大命題,而你只用掌握這些大命題的解法,就能一通百通。

來源 | 張良計(ID:zhang_liangj)

作者 | 張良計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