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看懂上海車展就能預判未來?

26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家企業參展,2025年上海車展正式開幕。關稅貿易戰陰雲不散的當下,這場車展就像是一場檢驗“全球化信心”的賽場,所謂“看懂上海車展,就能預判未來”。爲什麼這麼說?答案藏在三個關鍵詞裡。首先就是舉辦21屆的上海車展已經成爲全球汽車技術的“風向標”。本屆車展首發的一百多輛新車中,每三輛就有兩輛是新能源車,而每輛新能源車都搭載着智能駕駛系統。當歐美還在爭論“何時淘汰燃油車”時,上海車展告訴市場,智能化纔是決定未來十年勝負的關鍵戰場。

關鍵詞二就是產業鏈韌性重構,本屆車展覆蓋全產業鏈,36萬平方米的展館中,近三分之一被首次設立的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佔據。從寧德時代最新推出“針刺不起火”的鈉新電池,到華爲乾崑的新一代組合駕駛輔助系統ADS4,展示了全產業鏈協同的新技術、新成果,展現出中國供應鏈的成熟度與競爭力,以科技創新構築起應對脫鉤短鏈威脅的“護城河”。

關鍵詞三,就是映射了市場規模與消費趨勢。比亞迪穩居車展“頂流”,首次亮相的小米也是備受關注。國產力量全面崛起,外資品牌也紛紛加大在華電動化的投入。車展前一天,日本車企巨頭豐田在上海正式落子建設雷克薩斯新能源項目,寶馬集團董事長更是在車展前公開表態,反對愈演愈烈的保護主義,“選擇深化國際合作和產業融合”。

當美國試圖用關稅築牆時,上海車展卻用36萬平方米的展臺證明:技術創新從不怕公平競爭,這也是全球車企的集體選擇——與其在貿易戰中消耗,不如到最具活力的戰場上鍛造未來。

看看新聞記者: 方媛

編輯: 陳含璐

責編: 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