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愛上錯的人?心理學曝:你的愛情觀,藏著童年的影子
示意圖/Ingimage
你的愛情觀從何而來
愛是種概念,也是種感覺。你如何定義它、對它有何期待,這些對你找到的伴侶和你對他們的滿意程度,有重要的關係。
既然愛情觀通常反映出雙親或照顧者對待你或對待彼此的方式,那麼回頭探討這些關係,探索你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會有所啓發。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性學者約翰.曼尼(John Money)的研究,我們所有人心中都帶有獨一無二的尋找理想伴侶的潛意識指南。「愛情地圖」在我們到達靑春期時,就銘刻在我們的大腦線路。曼尼指出,如果我們在情人和愛情地圖間,體驗到充分的相合或相似,就會體驗到愛。相似度愈高,來電吸引力可能就愈高。
如果照顧者提供你成熟愛的模式,那麼你經歷成熟愛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如果這個模式功能失調,而且沒有讓你感受到安全、安心和特別,那麼,你很可能會被看起來與你的照顧者不同的伴侶所吸引,但結果他會用同樣阻礙成長、但熟悉的方式對待你,重新打開過去的傷口。
約翰的母親罹患氣喘,酗酒的父親則是不斷換工作。他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一肩扛起,承擔很多家庭日常雜務─採買用品、煮飯、在雙親吵架後收拾環境。大一時,他發現自己受到一位叫作黛比的女孩吸引,她有臨牀憂鬱的症狀。他覺得很舒服,非常怡然自得,他照顧她,在他們的第五次約會時向她求婚。他的幸福持續了大約六個月,這時他發現自己過度操勞,就像他靑春期那樣。他對黛比無私的奉獻,一度讓他感覺良好─被需要、重要、有效用,現在則讓他感到沉重,感覺自己身陷牢籠,充滿怨恨。
另一名叫作瑪莉的個案,有個不時批評和貶抑她的父親,所以她發覺自己深受彼得吸引,彼得總是要求她要努力以獲得讚許,然後又拒絕認同她的努力。你會預期她渴求的是相反的人─無條件支持她、相信她的人,但只有像彼得那樣的人,讓她覺得自己像舊時熟悉的自我─讓她感覺自己像成長過程中,習慣認識的自我─能激起她愛的感覺。她對彼得的愛戀是不正常的,但在某些無意識的層面,這讓她覺得很自在。童年模式可能有助於解釋,爲何受傷的伴侶,繼續愛着執迷不悟的另一半;爲何不忠的伴侶,受到情人的吸引。
身爲受傷的伴侶,你可能選擇留在一段不滿足的關係,因爲那是你孩提時唯一認識的關係,是你現在唯一認識的關係,那對你而言感覺就像愛。由於你身陷過去的困境,無法辨識對你最好的事和你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事。因爲你無法承認你所經歷的忽略和傷害,所以留在對你鮮少或沒有回報的伴侶身邊,從不質疑或評估其他的選擇。
身爲不忠的伴侶,你可能怨恨另一半無法給你孩提時從未得到的一切,於是轉往他處以求滿足這些需求,把未來寄託在你幾乎不瞭解的情人身上。你沒有和另一半共同解決幻滅過程和自己內在的衝突,而尋求別人、尋求新的人,或讓別人對你有機可乘。
你說,這次感覺很不一樣。你被強烈、卓越的感覺矇蔽了雙眼,你一度相信它確實如此。
你賦予這個不可思議的激情療愈的力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己。這個人似乎和先前關係中傷害或損毀你的人截然不同,這個人一定會給你自我感,以及你終身渴望卻一直逃避的愛。所以你相信了。
但這麼無情地將你吸引到情人身邊,在你們之間創造出強烈來電吸引力的,可能不是完美的愛,而是童年的未竟之業,以及從過去的虐待和剝奪中解脫的承諾。正如我所說,強烈的來電吸引力可能是由不健康的愛情模式所觸發。不怎麼來電、化學反應低的感覺,可能表示你選擇的另一半,可以讓你比孩提時代更積極、更充實地體驗自己。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翻白眼,但一開始不怎麼來電的關係,可能會減少過去的問題,從長期來看,結果會變得更令人滿意和持久。
最終,你可能決定,跟情人共度此生比跟配偶在一起更好。愛是會變化的,是人生變化的嚴峻考驗之一,這讓你逐步成長、擴展,變成最好的自己。外遇可以讓你回想起你自身的正面特質,那些特質在受剝奪或虐待的關係中遭到壓制,外遇也賦予你有信心離開了無生氣的關係,要求擁有更有迴應的配偶。
但在你離開另一半之前,我鼓勵你仔細傾聽心中的爭論和失望,它們可能會告訴你─在童年發展過程中,你在哪裡停住了;爲了療愈,你必須在新的關係中完成什麼。在你逃離之前,問問自己:「退出關係是代表自我實現的正當途徑嗎?或者這不過是個藉口,好避開我還沒解決的童年衝突?」
不管你對另一半的選擇爲何,你將經歷幻滅,並且必須努力讓關係維持活力和健全。如果你不這麼想,你就還是在欺騙自己。
在本章中,我鼓勵受傷的伴侶和不忠的伴侶雙方,都要評估自己對於愛的假想。然而,你們對複合,可能還有很多異議。下一章將幫助你面對這些問題,做出留下或離開的重大選擇。
※本文爲心靈工坊出版的《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全新增訂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