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眼光差!總愛錯人、吸爛桃花 心理學揭童年真相讓人驚呆
▲爛桃花和童年記憶有關。(圖/pexels)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不少網友在感情討論區分享戀愛受挫的經驗,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最後總是愛上同一種類型的人,也許是忽冷忽熱、不夠在乎,甚至讓人反覆失望的對象,就算曾經立誓「下一個不要再一樣」,但到了下一段戀情,卻還是重演同樣的劇本,有網友無奈說:「好像就是吸引這種人」,這樣的狀況其實並不罕見,許多人都有「總是愛上同一種人」的狀況,這不只是眼光差,可能是童年創傷在作祟。
即使明知對方不適合自己,卻還是無法抗拒吸引力,心理學家洛莉・卡茲(Lori S. Katz, Ph.D)指出,這背後其實與我們童年時期與照顧者之間建立的「依附模式」有關。她說明,嬰兒從出生起就開始學習如何與人建立關係,而這段早期經驗會深深影響我們成年後的人際互動方式。若從小經歷被愛、被關注的感受,我們便能建立起安全的自我價值;但若經歷忽略、壓力或情感冷漠,則可能內化成「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進而形成不安全依附。
許多人在感情中反覆陷入同樣的關係模式,正是潛意識試圖「修補過去」,卻不斷重演傷害,心理學家洛莉・卡茲舉例,一名總是吸引控制慾強男友的女性瑪莉,回顧童年才發現,自己其實一直在追尋因父母疏忽而失落的陪伴與關注,雖然她欣賞父母的成功,但內心卻渴望一份真正的陪伴。當一段感情結束時,經常帶着熟悉的挫敗感離開,其實那正是「內在劇本」的重播。
卡茲強調,理解自己的關係模式,是打破惡性循環的第一步。她建議我們反思,我總是被哪些特質吸引?我對感情的期待,是不是與童年經驗有關?當我們開始察覺並理解自己的行爲來源,就能逐步改寫「劇本」,朝向更健康的關係邁進,她也鼓勵大家透過日記寫下理想關係的模樣,包含如何溝通、如何被對待,藉此爲自己重建一段有愛、有界線的情感關係,真正療愈內在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