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看起來比我快樂?因為你看到的是「篩選後的世界」
在社羣媒體時代,我們看到的往往是「篩選後的世界」,如同邁阿密海灘的比喻:留下的只是頂標羣體,卻讓旁觀者誤以爲那纔是常態。示意圖/Ingimage
爲什麼別人看起來比我快樂?從邁阿密海灘到社羣焦慮,哲人型經濟學家這樣思考,擺脫內耗
羞恥與自卑,比我們想像中更普遍。這些情緒不只發生在失業者或無家可歸者身上,許多在網路上高調的人,也可能深藏着類似的焦慮,只是以不同方式隱藏或轉化。
這些感受,在社羣媒體時代更容易被放大。我們在 Instagram 上看到的,不是朋友真實的生活,而是他們精挑細選後的「最佳版本」:陽光下的自拍、健身成果、深夜聚餐、濾鏡下的生活。這些畫面讓我們誤以爲那纔是「常態」。
你可能會開始想:「爲什麼我沒有那麼多朋友?」「是不是隻有我總是一個人?」但這不是你太脆弱,而是你誤讀了一場看不見的賽局。
爲什麼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
想像有八千人被評爲八種身材等級,一到八分。一分最差,八分最佳。平時大家穿着衣服走在街上,彼此無法比較。直到某天,南海灘開放,大家換上泳衣,終於能看到彼此的身材。
第一天,所有人都涌進海灘。當天結束時,那些在一到四分之間的人,這些人被列入羣體中「完美身材的後段班」50%,意識到自己顯著低於平均。他們感到羞恥,決定不再來。
第二天,只剩五到八分的人出現。此時第五和第六分的人,又成了新的「墊底」,也選擇退出。最終只剩八分身材的人留下。
這是一個典型的納許均衡:當其他人都不來,低於八分的人也沒動力再出現,否則只會自取其辱。留下來的那一羣,看起來「平均身材超好」,讓旁觀者誤以爲自己纔是特例,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和你一樣早早就退出了。
你看到的世界 是套上濾鏡的世界
這不只是一個關於身材焦慮的故事,它說明:你在網路上看到的世界,其實是經過「選擇性現身」的版本。
這種選擇性,無所不在:
於是你以爲自己是少數,但其實你只是沉默的大多數之一。
找到你的頂標領域 不必用別人的座標衡量自己
人類的天賦和特質有很多面向。即使在單一類別中,例如智力,也存在許多變化。一個對數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許是個文學天才。一個數學或文學不好的人,也許在商業上充滿直覺與勇氣。一個在學校成績平平的人,也許擁有深藏不露的藝術天分。
我們的自卑,往往源自把某項技能或特質視爲唯一標準。幸運的是,這個社會沒有統一的方式,來對所有這些能力進行總排名。
感電出版《理應快樂:賽局理論與生活之道》,作者:考希克・巴蘇
你可能在某方面偏低,但在另一個領域閃閃發光。由於這些不同的才能無法直接比較,我們也就不可能把人類排出一個客觀的高低上下。很多時候,「我在羣體中的位置」這種念頭,本身就是一種思想建構。你眼中的社會排名,其實很大程度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用賽局視角練習思考:焦慮不會消失 但你不再被它牽着走
如果我們能稍微換個角度思考:不是「爲什麼我不夠好」,而是「爲什麼那些人選擇出現在你眼前」;不是「我是不是沒朋友」,而是「我看見的,只是選擇現身的一小部分人」。那麼你會開始意識到,你所感受到的焦慮,其實來自對世界的不完全觀察,而不是你的失敗。
賽局理論的本質,是讓我們看見每個人的行爲都是迴應,是互動的結果,而不是獨立的選擇。當你在 IG 上感到不安,不是你真的落後,而是你正在一場「只展示成功」的遊戲中,誤以爲那就是全部。
真正的自由,不是比較後的勝利,而是看懂比較這件事本身,也是一場選擇性的賽局。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焦慮不一定會立刻消失,但它就不再能牽着你走。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理應快樂:賽局理論與生活之道》,作者:考希克・巴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