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產品“不衛生”,維修師傅成“刺客”……央視3·15晚會曝光多種亂象

原本應當衛生的衛生巾,卻使用翻新的生產垃圾;只開個水龍頭就收費100多元,維修師傅成了“維修刺客”;自家企業生產的蝦仁,自己卻不吃;素未謀面的電子籤放款人,竟可以不是活人……3月15日晚,備受關注的央視3·15晚會播出,究竟哪些“光鮮”被剝下僞裝?有哪些商家平臺在昧着良心掙錢?又有哪些企業被點名?記者梳理部分曝光案例,一起看看消費生活中一些不爲人知的“套路”。

衛生巾並不“衛生”

一次性內褲根本“不滅菌”

濟寧市梁山縣黑虎廟鎮的“梁山希希紙製品有限公司”,被舉報銷售劣質衛生巾、嬰兒紙尿褲,且數量巨大。

央視記者以訂貨爲由,見到公司負責人劉總,他說“企業最主要的業務是廢品回收,即從紙尿褲和衛生巾生產廠家購買不要的殘次品、下腳料等生產垃圾”。他以260元到1400元一噸的價格收購正規企業原本應該銷燬的不合格產品,再挑出形狀完整,且沒有明顯污漬和破損的“二等品”。在工業垃圾中挑選後翻新的衛生巾,在市場上可倒賣到七八千元一噸。

在調查過程中,有采購商前來採購好之、米菲、Babycare等品牌的嬰兒紙尿褲,以及“二等品”的自由點品牌女性安睡褲。據其稱,回收料在市場上很受客戶歡迎。衛生巾紙尿褲的生產垃圾,一部分作爲“二等品”,被挑出來流入市場直接銷售,剩下無法再挑選利用的部分,被投入機器,生產成回收料,再次流入一次性衛生用品的生產企業。

憑藉方便、衛生走俏市場的一次性內褲也被曝光。知情人爆料,河南商丘市有多家服飾加工企業生產的一次性內褲並不衛生,根本不會殺菌。央視記者以採購商身份,聯繫上夢陽服飾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徒手製作一次性內褲,原材料也隨意堆放,布料旁還堆着垃圾雜物,凌亂的編織袋裡裝滿即將銷往市場的一次性內褲。在商丘市虞城縣,央視記者又接連走訪十多家生產廠家,發現車間散漫生產的現象不在少數,一次性內褲被隨意堆放,工作臺也是工人的餐桌。

維修師傅成了“維修刺客” 開一次水龍頭收費100多元

啄木鳥家庭維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家電維修平臺,公司宣稱在國內300多個城市都有業務開展,在線接單的維修師傅達10萬名之多。在某投訴網站,啄木鳥家庭維修平臺的投訴量超過6000條。

爲了瞭解真相,央視記者以應聘方式,進入啄木鳥公司。培訓經理表示,上門維修人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在服務過程中提高收費。如果客戶嫌貴,就可以表演一出“雙簧戲”給顧客看。

兩天的入職培訓課程結束之後,央視記者跟着公司安排的黃師傅去給客戶更換洗衣機電機。這一單,黃師傅收取客戶659元維修費,換下來的電機賣了60元,成本卻只有購買塑料電機的91元。接下來幾乎每次上門維修都能見識到“新套路”:一位客戶水龍頭沒打開,導致洗衣機無法進水,師傅上門打開洗衣機的水龍頭,收費100多元;燃氣竈沒電,客戶更換電池後沒拿掉電池帽,給客戶更換成本20元左右的點火器,再將電池帽拿掉,收費250多元。

究竟什麼原因讓維修師傅想盡辦法多收錢呢?黃師傅表示,最核心的關鍵是來自家電維修平臺施加的壓力。維修人員經常會因爲報價過低受到公司上級的批評,公司會要求維修人員在服務過程中儘可能提高收費。黃師傅表示:“只能拿到四成回報,公司拿六成,想賺錢只能靠換東西。”

由於維修平臺掌握着客源渠道,佔絕對的主導地位,沒有平臺,師傅們幾乎接不到維修單。

1斤蝦仁7兩冰

超量添加保水劑、包冰增重

你從電商平臺買過蝦仁嗎?央視3·15晚會曝光,有部分生產廠家在加工水產品時違規、超量添加保水劑。

保水劑即食品水分保持劑,常用複合磷酸鹽,能保持蝦仁的水分、提升口感和延長保質期,業內稱這樣的方式爲“保水”或“泡藥”,但部分企業卻用保水劑來“給蝦增重”。

央視記者暗訪獲悉,國家對冷凍水產品中磷酸鹽的添加量有着極爲嚴格的規定,但多家企業“會根據客戶需求,定製不同規格的蝦仁”。例如,一家企業的蝦仁磷酸鹽添加量達到30‰,浸泡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保水率高達20%,這會導致蝦仁磷酸鹽含量嚴重超標,企業負責人卻對此並不在意,畢竟水比貨壓秤,添多少,就能多出多少重量。

在另一家水產企業的生產現場,泡完藥的蝦仁被迅速送入冰凍環節,工人告訴記者,包冰是爲了二次增重。暗訪視頻中,央視記者問:“包冰衣最高能包到多少?”工作人員回答:“多少都能包,70%都能包,一斤解凍之後只有3兩蝦仁。”在另一家企業,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保水蝦仁,他們自己不吃,“我們沿海地區都是吃(新鮮)海蝦”。

走訪過程中,多家企業表示,儘管蝦仁在加工時添加了保水劑磷酸鹽,但他們的成品外包裝上,並不作標註,成分表僅標明蝦仁和水。據悉,若長期過量攝入磷酸鹽可能會帶來健康風險,例如消化系統問題、導致人體的鈣磷比失衡、缺鈣、引發心血管疾病。

電子籤借錢靠譜嗎?

放款人竟可以不是活人

用電子簽在陌生人之間借錢的方式,真的靠譜嗎?2025年年初,洪先生和王女士急需資金週轉,在網絡上找到願意放款的人。洪先生在借貸寶平臺、王女士在人人信平臺,按照放款人要求,分別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欠條和借條。

洪先生稱,自己向放款人借款5000元,實際只收到3500元轉賬,可平臺欠條上的借款金額卻登記爲5000元。此時他意識到,自己遭遇了赤裸裸的高利貸和“砍頭息”!王女士在人人信平臺借30000元,到賬14000元,扣除16000元,說是利息。用電子籤借錢,最終卻借出一個高利貸。

經調研發現,他們在借貸寶平臺簽了正規電子籤協議,打了電子籤的欠條,但實際交易時,真正的交易卻不在平臺上進行。多位在借貸寶、人人信這些電子籤平臺上籤條借款的人稱,即便遭遇了放款人的高利貸和暴力催收,由於不清楚其真實身份信息,根本沒辦法起訴。

人人信的一位產品經理表示,目前他們平臺上的放款方,很多都是通過做假賬號來規避法律風險的,目的就是讓受害人找不到起訴對象。人人信經理暗示稱,去世人的信息,也能用來做賬號,“人臉識別是一種高科技,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着,法院肯定帶不走。”

如此,電子籤平臺的“實名認證”成了擺設,即使是被人告,平臺給出去的放款人資料,也是無法查證的。這樣設計的商業模式,放款人通過電子籤放高利貸掙錢,平臺不斷通過電子籤欠條收借錢人的手續費,出了問題,誰也不用擔責任。

頻繁接到騷擾電話

是誰竊取了我們的個人信息

“喂,請問您孩子報輔導班嗎?”“您好,有優質房源,要不要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就會接到陌生的推銷電話或短信,究竟是誰竊取了我們的個人信息?又是誰在瘋狂發送騷擾信息?

央視3·15晚會曝光,獲客軟件竊取個人隱私,再賣給商家,然後外呼公司幫助商家撥打營銷電話,背後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一家名爲雲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說,獲客軟件能夠將商家想要的關鍵詞設爲標籤,然後自動短視頻平臺掃描評論區,一旦發現相關的評論,就會強行抓取用戶的電話、微信賬號等信息。另一家企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宣稱“擁有20億條精準人羣畫像”,旗下獲客軟件“火眼雲”可以偷取企業公衆號的關注用戶或微信羣成員的手機號碼,只要點擊閱讀過、轉發過企業公衆號文章的用戶手機號碼也會被偷取。

知情人還透露,最厲害的“獲客”公司不僅是在互聯網上偷數據,還能使用手機的三網通信大數據進行獲客。一家名爲啓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三網大數據”是指三家電信運營商的數據,央視記者覈對後,該公司偷取到的個人數據信息真實無誤。

一方面是信息被竊取,一方面是騷擾電話打到爆。一年多來,互聯網上出現了很多所謂“外呼”業務的廣告,這些外呼公司的核心業務,就是幫助商家向手機用戶撥打自己的營銷電話,俗稱“電銷”。這些外呼公司打着“高效觸達用戶”“精準拓客”等旗號招攬生意,甚至還宣稱可以通過AI智能機器人撥打營銷電話。

手機抽獎瘋狂斂財

有企業稱一天流水20億元

最近,有關手機抽獎引發消費陷阱的投訴接連不斷。央視記者發現,在電子發票第三方服務平臺“諾諾網”開發票,提交發票信息之後,頁面會自動跳轉至“大轉盤”小遊戲。點擊抽獎,系統隨即提示“抽中大獎”,獎品是“200元話費券”。然而購買後,並沒有任何話費到賬,也沒有看到200元的話費券。

客服表示:“優惠券一共有30張,充200元減10元的券10張,充100元減5元的券20張。”那麼,需要充值4000元話費才能用完這些話費券,並且最快需要15個月。

經調查,該廣告推廣由兌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主要控股方爲兌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其負責人表示,這是公司目前獲利最高的業務。“投100萬元當天回150萬元。”話費券使用週期長,多數人領取一兩個月後就遺忘。商家抓住海量“沉默用戶”的空子,悄然斂財。

其表示,除了開發票,生活中還有很多掃碼場景都能植入他們的廣告,比如停車場掃碼付費。“送你一個視頻會員,點擊以後要付19.9元,次月還會扣19.9元,默認你會來領,依然賺的是沉默用戶的錢。”

此外,還有一種白酒推廣業務,兩箱原價63元/箱的白酒被宣稱價值4700多元,最後以398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諾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毫不避諱地承認,200元話費券、自動續費以及白酒推廣,這類業務本質上就帶着誘導屬性,甚至還有欺詐嫌疑,“基本上一天的流水在20億元左右”。

曝光後——

●品牌道歉

曝光後,“啄木鳥家庭維修”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已成立專項調查組,將對報道情況進行徹查,徹查完成後將第一時間宣佈結果。同時向所有用戶和大衆表達歉意,對辜負用戶支持與信任深感自責和痛心。

另外,對於曝光“翻新衛生巾”事件,目前自由點賬號已全面停播。護舒寶品牌作出迴應,嚴格粉碎銷燬殘次品,堅決不讓殘次品流入市場,所有官方正規渠道市售產品均安全高品質,符合國家相關法規,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產品下架

央視3·15晚會曝光一次性內褲徒手製作不滅菌,涉事代工廠生產過的產品涉及“初醫生”“貝姿妍”“浪莎”“絲語甜”“歐詩羅蘭”多個品牌,爲了控制成本,部分產品不進行殺菌消毒。

截至發稿前,記者注意到,多家一次性內褲品牌直播間停播,其中絲語甜、歐詩羅蘭、貝姿妍、初醫生一次性內褲也已在多個電商平臺下架,目前京東、小紅書、淘寶、抖音、拼多多均已查詢不到相關產品。浪莎多款一次性內褲下架,線上店鋪的客服表示,相關產品早已不再售賣。(來源: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 盧虹 陳心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