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1日登場 環團今提11大訴求
臺灣10個關心氣候變遷的環境團體發起1101「爲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臺灣」遊行,邀請百工百業站出來,11月1日一起上街爲氣候而走。記者杜建重/攝影
2025是臺灣氣候政策的關鍵年份,臺灣10個關心氣候變遷的環境團體,發起「爲氣候而走-打造韌性臺灣」遊行,提出3大韌性主題11項訴求。在聯合國COP30大會前夕,將臺灣民間期望加嚴氣候承諾,要求政府提出符合淨零路徑的2035減碳目標、堅守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等訴求積極表達。今召開記者會,提出11項訴求,包含強化非核減碳目標、落實污染者付費等。
環保團體今天舉辦「11/1爲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臺灣」遊行開跑記者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 今年臺灣首次與國際同步提出2035年氣候承諾,也就是國家自定貢獻目標(NDC3.0),宣示氣候行動成爲國家優先政策。然而,當前的減碳目標未符合淨零路徑,也缺乏針對能源、運輸、工業等部門的明確策略與治理機制,都將削弱政策成效與社會信任。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政府應將2035年減量目標提升至基準年的52%,並明確訂定減量目標及策略。目前政府所提2035年減量38%的目標,在2050年時僅能達成減量80%的成果,無法履行法定2050淨零目標。若要達此目標需加速能源轉型,並確保在未來10至15年間全面淘汰燃煤發電。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說,應以「國土計劃法」爲基礎,整合能源、農業與環境政策,建立跨部會與中央地方的協作機制;並透過公開透明的場址審議,在有序且公平的國土規畫下引導綠能發展。
環境規畫協會秘書長陳鬱屏說,政府從2016年起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雖然促成風、光產業的發展以及再生能源的顯著提升,但近期許多的爭議事件與弊案查緝,凸顯政府能源政策與法規的不完備,實際推動面上缺乏尚未架構、個案資訊不透明、程序繁雜卻缺乏通盤考量,而制度又未能保障及尊重在地意見的參與,都讓綠能發展失去民心,期待與政府一起開創適合臺灣的新制度,讓每個社區都能因爲能源民主而受惠。
「要求落實污染者付費不僅是氣候正義,更是臺灣產業提升國際低碳競爭力的唯一出路」,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說 ,面對AI科技用電將大幅成長8倍的趨勢,要求半導體等高用電企業必須公開承諾更積極的綠電路徑圖,從用電大戶轉型爲綠電產消者。
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表示,呼籲臺灣全面停止採購俄羅斯煤礦、輕油等化石燃料的採購,這些同時加劇全球暖化並資助俄羅斯入侵的作爲。也臺灣政府重新審議資助以色列非法屯墾區設施的政策,並嚴格檢視臺灣輸往以色列軍民兩用的產品,別讓臺灣成爲種族滅絕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