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氣候而走遊行11/1登場 環團邀百工百業上街響應
配合11月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環團將於11月1日聯合舉辦「爲氣候而走—打造韌性臺灣」遊行,今日舉辦記者會。(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配合11月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環團將於11月1日聯合舉辦「爲氣候而走—打造韌性臺灣」遊行,今日舉辦記者會強調已逾50個勞權、社福、原住民、兒少等跨領域團體響應加入,呼籲政府推動淨零過程落實公正轉型,加強勞工、原住民等族羣參與,也期盼更多關心氣候變遷的百工百業加入氣候遊行的行列,共同打造韌性臺灣。
臺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隨着全球升溫與極端氣候衝擊,營造業工人到物流、外送員、農漁民等,皆面臨嚴重健康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研究,當氣溫超過20°C,每上升1°C,勞工生產力平均下降2%至3%,而熱中暑與熱衰竭嚴重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急性腎損傷、休克甚至死亡,這些代價由最底層勞工默默承擔。
她強調,推動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過程,應落實「公正轉型」,確保減碳與能源轉型不會犧牲勞工權益,唯有讓勞工參與決策、共享利益,才能讓轉型真正兼顧環境與社會正義。
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秘書長陳旻園則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多人死傷與重大財損,是長期忽略土地治理的警訊,原住民族世代以來守護山林與河川,但在國家政策裡,卻被視爲安置、補償對象,不能與政府並肩的治理夥伴,盼政府讓部落真正參與氣候政策、能源轉型及重建的決策。
臺灣河溪網秘書長鄒明軒表示,過去的氣候政策多聚焦在能源轉型與加強工程型防災,卻嚴重忽視保全與修復劣化自然生態系,往往被嚴重忽視。健康的溪流能夠自我調節,包括緩衝洪水、淨化水質、調節氣溫,同時孕育能提供綠色碳匯的植被,是我們因應極端氣候最經濟、最有效也最永續的作法,期盼透過本次遊行呼籲政府強化對生態系的關懷,置入下一階段氣候政策的核心之一。
臺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秘書長廖宏翊則表示,天氣越來越熱,年長拾荒者常反映熱到無法工作進而收入,甚至有拾荒者中暑或原有疾病惡化,拾荒者也通常是低收入羣體,因擔憂付不出電費不願使用冷氣,落入「能源貧窮」的困境,建議政府針對戶外工作落實更嚴格的熱傷害防護法規,並加強社區調適設施的數量與包容性,同時提供經濟弱勢羣體相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