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配備機械外拉手…小米車門鎖被疑「某些地方省成本」

小米SU7再次站上風口浪尖。(取材自第一財經)

一扇打不開的車門,不僅困住一條鮮活的生命,也爲汽車門把手設計再次敲響安全的警鐘。一名車企研發人員表示,「小米SU7未配備機械式外拉手,外部救援人員很難打開車門」,暗指小米在某些看不見的地方省去了成本。

第一財經報導,13日凌晨,一輛小米SU7在成都天府大道上發生碰撞後起火燃燒,四名路人救援者全力施救,但他們「拳打腳踢」也未能打開車門。最終,這輛燒燬嚴重的小米SU7的駕駛艙車門,是由消防部門用切割機才得以打開。

據瞭解,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車輛外把手。小米SU7無機械式外把手設計,若想從外部打開車門,只能通過按壓藏在門把手內部的微動開關實現電動解鎖。二是車輛內把手。儘管SU7內部具備機械式的應急開關,但當車內被困人員失去自主意識,該應急開關則無法被開啓。

據報導,按照行業慣例,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需要確保在斷電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機械式拉手開門,因此,絕大多數車型都會針對隱藏式門把手設計雙重安全冗餘。比如大衆ID 4、傳祺S9、騰勢N9等。

上述研發人員認爲,小米SU7車門鎖類似卡扣,忽略了安全冗餘設計,在某些看不見的地方省去了成本。他稱:「由於SU7的半隱藏式外部門把手只有電子開關,因此,只能通過外部門把手的微動開關實現電動解鎖。若出現了翻滾或嚴重撞擊事故,外部門把手可能出現緊急斷電,從而無法實現電動解鎖。」

另一名在汽車製造有十餘年從業經驗的人士也驗證了這一說法,他表示:「當時這個車(SU7)發佈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它(車門)是有問題的,大衆ID系列也是半隱藏式門把手,但是設計了機械結構。小米沒有考慮冗餘設計,之所以把機械結構去掉,我們認爲是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

中保研的一項撞擊測試顯示,配備電子門把手的車型在側面碰撞後,車門彈出成功率僅爲67%,遠低於機械門把手的98%。

在此之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曾公開強調,汽車不能再用隱藏式門把手。他認爲隱藏式門把手有幾個缺點:一是重量大;二是密封性差;三是這類門把手都需要用電驅動,一旦缺電、碰撞的時候,很容易打不開車門。

廣汽相關人士表示,爲了確保安全冗餘和整車造型流暢,隱藏式門把手研發設計成本較傳統機械式門把手更高。「從隱藏式門把手改成傳統機械式的門把手需要重新設計電氣路、重新開模等,尤其現在的新能源汽車設計更講究一體化,看似只是改動了一個門把手,但很多系統設計都需要聯動改變,改動成本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