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持續走下坡路的英國大學!

留學這個東西是有周期性的,每個版本的留學追求的學校層面是不一樣的。在留學還不卷的時候,學校就沒那麼重要,大家會更兼顧專業,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愉快的畢業會很重要,學校的排名和頭銜反而沒那麼有人錙銖必較。

現在的版本屬於,留學生也陷入微卷的狀態,就你學校一般可能第一關的求職面試就可能卡你。有些在國內考研還是出國換個賽道的這類家庭,會瘋狂的去評估留學的性價比的。而且這個羣體比例比較大,這種狀態的留學生就會更在乎短期的價值選擇。就讀的學校能不能輔助我更好找工作,回國名氣大不大,所以他們對於學校的排名的需求會加大,對於專業則可以放棄。

這兩個版本其實還算有的選的,越到後期,留學的人越多,就未來的留學。可能你選的機會都不多,你紅利盡去,市場不在給你選擇,你需要都做到,你要回國有個好去處,只能好學校+核心專業的組合,划水的課程都專業甚至都會成爲進一步被篩選掉的目標。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還有一種可能性是,未來的榜單模式也會發生改變。就未來一定是qs這種以僱主爲主的榜單作爲篩選嗎?像一些考公類的,事業編類的就對這類發生了偏移,榜單的變化也會影響未來的篩選目標。

但不管海外的大學版本不管怎麼週期性的變化,有幾種學校未來註定是討不到好的,是會持續走下坡路的。

No.1 以商科爲主的學校+排名不行的學校!

未來去英國讀商科的人羣會趨近於飽和,其實現在量已經過多了。每年留學的人羣裡面,有51%左右的留學生要麼在讀商科,要麼在讀泛商課。

後續的就業市場肯定是飽和的,就很多商科畢業生沒有那麼多所謂的高薪資,高福利待遇的工作等着你了。市場不需要你,你只能改變策略。

反而那些大基礎的學科,切科創類的,偏基礎的學科會需要更多的發展,尤其是ee,ai,機器人,醫藥等等。或者說,未來是以ai爲輔助的所有學科都會進入另外一個新的階段。純商科的需求量會持續減少,很多學生需要加深在具體某個領域有紮實知識基礎的情況下才能更好懂得利用ai來輔助的。

所以,未來像蘭卡,巴斯,甚至目前口碑還不錯的在金融城的Bayes都會走下坡路。就回不去了,沒有學生會回過頭再去追這些學校。單純的商學院爲主的時代就成爲過去式了。

No.2 比較偏科的學校+排名不行的學校!

英國有很多學校是偏科的,有的以傳媒爲主,有的以藝術爲主,還有的以商科或社科爲主,有的以工科爲主。就有些學校專業排名很厲害,也很吸引中國留學生。尤其是本科學生在選學校的時候會受到專業的影響。

但未來就業,可能會發現兩種極致的改變,一是專門搞專業,堆積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權重,會持續本碩博一直讀,堆高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壁壘,形成防護層。這類學生可能就不會那麼在意專業。還有一種就是無所謂專業,讀啥都可以,只是需要拿到要求的那個碩士學歷和學校就好了。這種差異化的分歧路線會越來越明顯。因爲都能找到結果。

而對於這兩種選擇的人來說,都不會去選擇那些排名靠後,又相對偏科的學校,因爲風險係數大。畢竟這類學校,特別是像萊斯特,拉夫堡,或者在倫敦的以傳媒爲主的Westminster或金匠學院這種。這種學校的人氣也會狂跌。選擇這類型學校的學生會持續降低。qs前百里面即使像lse和lbs這種偏科的學校,好學生選擇的比例也會降低,不是說這種級別的學校也不吸引人了,而是有更好的平替。比如能去lse的一般都能申到ic,而最終intake率高的會是ic這種綜合型的學校會更多點。

這類綜合型的學校會多出幾個大優勢,一個是一般學校規模大點,專業多點,帶來的學生羣體就龐大點,學生量大的優勢就是流量的優勢,就是回國後知名度更大的優勢,也是同學之間的圈子優勢,這點做的比較好的像曼大和ucl這種。目前經營的尤其好,中等的像格拉和南安現在勢頭也很好。

二是這類綜合學校會去努力打榜,會比學生自己更努力去經營榜單,因爲有些冷門專業他們需要學生入讀。所以會提升自己排名的手段來吸引學生。但偏科的這種打榜,你做數據都難做,而且沒那個心力去打榜。

所以未來,選校方面,你如果想保值一點,那種單一偏科的學校,搞一枝獨秀的學校都是不長久的。

總了個結:好在qs前百學校裡面,這種類型的學校比較少,唯一比較擔心的是華威,lse,lbs這種學校。其次是Durham,St.andrews這種學校。其他都是蠻綜合的,表現力差不了。

而qs100-200學校裡面,這樣的學校就多了,像Reading,york這類學校就可能也會持續走下坡路了。反而像紐卡這種,卡迪夫這種有機會能反超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