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互聯網發展將走向何方?大咖們這樣說

近年來,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發展,人類社會正在從個人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逐漸進入智能互聯網時代。第八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開幕式上,國際電信聯盟原秘書長趙厚麟先生、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李德仁院士和劉韻潔院士共同探討智能互聯網時代,算力、數據和智能對網絡通信領域帶來新挑戰、新變革。

趙厚麟:推動5G向6G演進提供中國經驗

CENI正式建成,標誌着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再上新臺階,所有基於網絡的數字化發展都將在一個嶄新的平臺上開發。一方面我們可以集合知名互聯網企業與中小微企業一同探索原創性開發,讓互聯網在工業領域應用道路越走越寬。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即便中國5G網絡應用規模已經遠超其他國家,但是仍存在部分偏遠地區網絡信號未能覆蓋,我們要積極發揮5G基礎網絡覆蓋優勢,拓展在海上、湖中、高山密林的網絡佈局,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國已經與世界同行一同制定5G標準,目前國內也有一批6G網絡應用探索。從現在起一直到2030年之前,5G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揮潛力,持續加強對5G網絡的投資和開發應用。2030年以後,轉入6G的建設和開發,“我預測未來全息3D將會成爲重點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它將會極大影響未來的網絡建設決策,也會影響老百姓生活,希望中國可以爲世界提供6G研發中國方案,及5G向6G演進方面的中國經驗。”

鄔賀銓:打造安全性能強、運行成本低、個性化程度高的“新質互聯網”

今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30週年,30年前中國以撥號上網的形式接入互聯網,那時帶寬僅有28K,而現在僅固定網絡帶寬就已經增長3.5萬倍,從2G、3G走到5G時代,以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現在已經預測不到30年後中國互聯網的形態。

未來10年互聯網發展趨勢有四個方向:互聯網依然是光纖通信作爲整個通信網絡的底座,但是會出現能夠支撐未來算力的新型光纖;6G網絡是未來10年互聯網的主要研究方向,實現通感融合、天地協同,打通更多不同行業應用;未來核心網仍以IPv6爲主流,進一步實現數據流通可追溯、網絡駕駛自動化、網絡服務內生安全,既能滿足消費級互聯網應用,也可以解決工業生產領域及社會管理方面問題;10年後全國算力可能會超過3000個EFLOPS,屆時可實現異地跨算力樞紐互聯,推進機器人應用更多場景,讓算力更好服務於新質生產力。

目前來看智能互聯網並不是互聯網的唯一特徵,未來互聯網將會成爲安全性能強、運行成本低、個性化程度高的“新質互聯網”,可以更好地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

李德仁:讓中國在萬物互聯時代引領世界發展

網絡實現萬物互聯,數字孿生將人類活動、自然變化信息傳送到網絡空間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管理,處在萬物互聯、數字孿生時代,我們更應該考慮天空地海如何通過網絡緊密融合,交換信息。

作爲遙感應用研究者,我認爲未來網絡要以最快速度、最優成本,將遙感衛星探測目標特性信息從空中傳輸到用戶手機,拓展遙感技術應用場景,創造更多價值。

對未來中國互聯網發展,我認爲能夠實現四個無處不在:一是無處不在的通信,天空地海通信實現無障礙;無處不在的導航,北斗導航在室外,室內可以用5G導航;三是無處不在的感知,通過遙感衛星、攝像頭甚至機器人獲取更多信息;四是無處不在的智能,走向百億個機器人工作時代,機器蜜蜂、機器螞蟻能夠實現在國防、經濟民生領域更廣泛應用。

劉韻潔:依託CENI網絡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

如果現在的網絡適應不了AI發展需要,這個網絡就制約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未來算力將會像水電一樣連到千家萬戶,屬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部分,當前互聯網需要解決最大的問題就是滿足算力網需要。未來CENI研發工作也要瞄準AI領域,保護數據隱私、促進數據流通,發揮大科學裝置作用。

當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還面對很多問題,中國製造業具備完整體系,同時也有非常完整的數據體系,但這些數據要素沒有流通和共享,無法真正發揮作用。今年江蘇13個設區市都將開通確定性網絡,鼓勵省大數據局、各設區市大數據局積極引導生產企業與網絡運營商配合,共同開發行業大模型,發揮市場機制,協助製造業邁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關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蔡姝雯 楊易臻 陳彤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