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跨國對話搭臺 社會組織成爲科技治理“黏合劑”
3月30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由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北京民合國際交流基金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民間智慧·共享科創”論壇正式舉辦。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社會組織如何助力科技創新發展。當前,科技創新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一帶一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民間交流合作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組織特別是科技型社會組織具備“專業性”和“活躍性”特徵,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與紐帶。
“全球科技治理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的‘政府主導、市場驅動’模式難以應對技術倫理、數據主權、人工智能風險等複雜挑戰。”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以下簡稱“中促會”)副會長徐綠平認爲,在此背景下,社會組織以其特有的靈活性、專業性和包容性,成爲彌合分歧、凝聚共識的“第三極”力量。此外,社會組織更是科技治理的“黏合劑”,在搭建跨國對話平臺、推動技術規則共商共建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同時,社會組織是科技倫理的“守護者”,通過制定行業自律公約、發起公衆科普教育,引導技術向善而行,以民間智慧平衡效率與公平,以全球視野調和差異與衝突,爲科技發展注入人文溫度。
據瞭解,中促會成立於2005年,現有310家團體會員,是中國最大的國際交流類社會組織聯合體。
數據顯示,北京作爲中國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擁有92所高校和1000多所科研院所、55萬餘名科研人員。截至2024年底,北京科技型企業超過85萬家,一年新設立的科技型企業達11萬家。這意味着,每天有超過300家科技型企業在北京誕生。
不僅中促會,近年來多個社會組織爲這些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中關村全球高端智庫聯盟(以下簡稱“智庫聯盟”)成立於2020年9月,智庫聯盟依託中關村論壇年會這一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孵化成立。“多邊智庫的交流合作是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力量。”智庫聯盟秘書長李軍凱表示,智庫的交流合作成爲民間科技交流合作的有力支撐,多邊的智庫交流合作以全球化的視野,匯聚來自全球政策的研究者、專家學者、產業領袖、商界精英,匯聚大家的智慧、思想提升全球的科技治理水平,爲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智庫的力量。
“智庫尤其是民間多邊的智庫交流,能夠廣泛凝聚各國在知識和思想方面的共識,促進思想和知識的交流共享,而多邊的智庫交流合作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各方的資源,爲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撐。”李軍凱表示。據瞭解,成立四年來,智庫聯盟理事單位規模不斷擴大,匯聚16個國家和地區的95家高端智庫單位。其中,包括綜合智庫、科技智庫、經濟智庫、行業智庫、出版傳媒智庫、企業智庫等六種智庫類型。此外,智庫聯盟還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培訓中心,面向“一帶一路”國家舉行科技領域專題培訓,累計培訓中外方科技人員上萬人。
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戴鍵表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正面臨“分化”與“重構”的雙重挑戰,需要民間組織以更大的智慧搭建橋樑。
據瞭解,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計劃在未來三年新增1—2個海外聯絡處,重點拓展“一帶一路”新興市場,擴大國際合作網絡。同時,繼續加強與國際合作夥伴的民間交往,通過舉辦各類交流活動、項目合作等方式,增進雙方互信。此外,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還將聯合京津冀企業家聯盟,打造企業出海的“護航平臺”,助力中小企業快速融入當地商業生態。戴鍵表示,通過整合各方資源,爲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