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農民利益,一號文件時隔十年重提農產品價格“保持合理水平”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對外發布,連續第二十二年聚焦“三農議題”。文件指出,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好農民利益。
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中央一號文件上一次提及“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還是在十年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蔡海龍表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重要農產品因其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所以“合理水平”並非單純由市場決定。“合理”二字,尋找的是多方博弈的平衡,既要遵循市場規律,也需要政府通過市場機制“順水推舟”。
市場經濟前提下,價格“合理水平”如何理解
在最近一段時間的國家級政策和會議中,“推動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的出現率不低。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1月份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針對去年我國農產品價格呈偏弱運行的態勢,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曾迴應稱,將多措並舉抓好糧食市場化收購和政策性收儲,不斷優化市場調控,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農民種糧的收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提下,如何理解“合理”二字?蔡海龍教授認爲,正常情況下,市場機制形成的價格本應就是“合理價格”,而當要特意談及推動價格合理化時,則意味着市場的失靈,或是現實與特定政策目標既定路線的偏移。而當前語境下的“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更多指向的是我國對於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特定政策目標。
“爲什麼特定政策目標,就要推動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以糧食安全爲例,我們所說的糧食安全,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還要保證所有人買得到、買得起營養健康的食物,但對於生產者來說,要生產足夠多的糧食,就得有一定的經濟刺激和利益激勵。”蔡海龍認爲所謂合理的價格,即需要在兩種需求間,達到滿足與平衡。
宏觀環境下,政策旨在維護農民利益
根據國家統計局上一年度的數據,我國在實現第二十一連豐的同時,糧食產量達到1.41萬億斤,比上年增加222億斤,邁上了歷史性的新臺階。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間,我國人口的增速是在放緩的,糧食供應的增長速度遠超人口增長速度,糧食安全基礎進一步鞏固的同時,糧價在市場價格機制作用下也勢必會受到影響。
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上一次中央一號文件提及“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還是在十年前。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彼時,我國糧食產量剛剛迎來第十一連豐,玉米和稻穀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全球市場和中國糧食價格也因爲供需寬鬆、庫存高企等因素,呈現明顯的低位特點。
蔡海龍指出,就2024年一整年的全球市場來看,農產品價格也呈現下行趨勢,同時我國整體的物價水平也是相對偏低的。“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實際上本質就如文件所說,是要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農民利益。”
四兩撥千斤,調節手段可“順水推舟”
在具體政策方面,蔡海龍提到了現行的最低收購價政策。這是自2004年起,我國已連續21年在稻穀主產區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其間我國稻穀最低收購價也經歷了幾次起落調整。政策制定之初,爲的是引導和刺激糧食生產,保證供給。而當下,最低收購價政策更多是起到了對農民收益和糧食價格的兜底保障作用。
同時,蔡海龍也認爲,要想推動農產品價格在合理水平,也要注重產銷的銜接。“生產出來如果賣不出去,就更難談及合理價格了。”蔡海龍說,除了在生產上發力,在需求側上,也要從政策上刺激加工和消費,使得供求達到平衡,價格才能處於相對合理的區間。
在農產品流通端,也需要把握節奏與力度,在政策手段之內,協調生產、儲備與貿易。蔡海龍說,“例如在國內農產品價格相對較低的時候,減少進口。在國內價格相對較高的時候,通過進口來彌補一下國內農產品的缺口,除了能夠讓消費者負擔得起膳食成本,對於生產者也是一種保護。”
此外,政府部門或者主管部門要及時發佈相關信息,正確引導市場主體,讓農業生產者對未來有明確的判斷。增加市場透明度,對於農產品保持合理價格非常重要。蔡海龍強調,農產品的價格不可過度以政策去幹預、替代市場,否則也會造成市場的扭曲。
“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政策通過市場來實現效果。順水推舟,通過市場機制來合理調節,這樣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蔡海龍說。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