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禁用AI自動生成處方?專業人士:把安全“紅線”拉滿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迅典】近日,湖南省醫保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互聯網醫院須按規定接入省醫保電子處方中心並進行電子處方流轉,同時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通知》發佈後立刻在網上引發有關“禁用AI處方”的熱議。
記者經查詢發現,湖南省並不是第一個禁用AI自動生成處方的地區,自2022年開始,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已經陸續發佈禁令,迅猛發展的AI技術背後的醫療“紅線”在哪?對此,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醫療診斷中,醫生的專業判斷和臨牀經驗不可替代,禁用AI開處方表面看似乎是“保守”,其實是把安全“紅線”拉滿。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王立祥表示:“AI技術正影響着各行各業,我不否認AI對於人類診治疾患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它可以起到良好的輔助效應,但處方權是具備法律效力的,禁用AI自動生成處方的政策是保障醫療安全的重要舉措。”
人工智能的快速興起確實給讓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也漸漸讓人們產生了“凡事先問AI”的習慣,王立祥表示,醫學是一門複雜的學科,醫學處方是極其神聖的,非醫學人員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無法專業、準確的描述自己的病情,這就極有可能導致AI在自主診療時沒有針對性,王立祥認爲:“醫療行業的核心是患者的生命健康,AI雖然在數據處理上有優勢,但在醫療診斷中,醫生的專業判斷和臨牀經驗是不可替代的。”
現行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處方藥必須憑藉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開具的處方纔可購買。醫生開處方是有國家衛健委的授權的,醫生對處方負責同時也對患者負責。中國醫院協會原秘書長、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主任莊一強博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什麼是處方藥,處方藥就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纔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開處方’不是‘生成處方’,開處方複雜得多,其背後涉及‘責任主體’‘職業權力’等一系列複雜因素,根據現有法律,只有醫師有處方權,就連藥師都沒有處方權,‘AI醫生’首先是機器,而非人,因此不可能具備處方權。”
“我之前聽說有患者向AI描述‘嗓子疼’,結果AI竟開一個‘通用中藥方’,中醫是講究‘望聞問切’的,沒結合舌診、脈象,處方可能完全不對症。”莊一強表示:“AI可以作爲人類醫生的極好助手,但是短期內,醫生與患者面對面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網友們對此事也有不同看法,有的網友認爲應支持禁用AI開處方,畢竟處方權連着生命權,必須“拴在能承擔法律責任的執業醫師”身上。也有一部分網友則表示,不用AI開處方,買藥變得“麻煩”了,“不夠人性化。”
“醫生在開具處方時,需要對自己的診斷和治療方案負責,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及時追溯原因並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而如果允許AI開處方,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責任歸屬將變得模糊不清。是AI算法的問題,還是數據輸入的錯誤,亦或是其他因素導致的?這種責任的不明確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也不利於醫療事故的妥善處理,對於麻煩,安全更重要,禁用AI開處方,能夠明確醫療責任,讓醫生在行醫過程中更加謹慎負責,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莊一強表示。
王立祥也認同這一觀點:“人體的生理結構和病理變化千差萬別,過敏或不耐受必須經過專業的測試,醫生憑藉多年的學習、實踐以及豐富的臨牀經驗,能夠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病史等諸多因素,精準地判斷病情並開具合適的處方,而AI雖然可以處理海量數據,但難以像人類醫生那樣對複雜情況做出精準的判斷。所謂的處方藥是通常會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比如可能對人體產生較大的副作用或依賴性,因此其用藥方法、劑量和時間都有特殊要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所以,禁用AI開處方表面看是‘保守’,其實是把安全‘紅線’拉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