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國爭光還是毀掉人生?人本揭體育班制度黑幕
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辦「血汗訓練是成就競技還是毀掉運動?」座談會,討論體育班長年存在的結構性負面訓練情況。(人本教育基金會提供)
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辦「血汗訓練是成就競技還是毀掉運動?」座談會,邀請16名曾就讀體育班的學生,以及一位現職運動防護員進行焦點訪談。受訪者年齡介於18至39歲,橫跨棒球、足球、田徑與籃球等運動,呈現出體育班長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訪談發現,學生運動員普遍遭遇過量訓練、缺乏科學支持、運動傷害頻發,且需犧牲學業。更令人憂心的是,多數人曾經歷教練的身心暴力、言語羞辱及不合理體罰,甚至性平事件層出不窮。許多學生坦言,進入體育班並非出於選擇,而是被迫走上「沒有退路」的道路,缺乏多元發展的機會。
近年來體育暴力事件不斷重演。2022年,臺中柔道館7歲男童遭重摔致死;2023年,雲林西螺國中羽球隊教練長期辱罵並體罰學生;2024年,青年國中籃球隊教練以球棒毆打學生,萬芳高中合球隊則爆出霸凌事件。2025年,臺南南英工商體育班教練劉秀媓更被揭發長期凌虐學生,手法駭人。同年,震驚社會的師大女足案也曝光,教練周臺英強迫隊員抽血並以學分要脅,校方卻一度輕放處分。
焦點訪談顯示,體育班制度以「爲國爭光」爲核心,過早將學生推入高強度專項訓練,使許多人在國中、高中就放棄學業。教練握有升學、出賽與就業大權,權力不對等導致學生難以拒絕或申訴。受訪者直言,家長介入往往影響比賽,申訴後甚至遭懲罰性調度。校方多半放任,將暴力合理化爲「教練的風格」。
臺師大學生會長黃莨騰指出,女足案只是體育文化強調服從與權力控制的縮影。許多教練並非刻意傷害學生,而是不懂如何以非暴力方式激勵。現在正是推動替代行爲的時刻。
座談會最終提出五大改革呼籲:其一,落實訓練專業化與科學化,納入防護資源;其二,保障學業時間,提供多元生涯規劃;其三,建立透明申訴與監督機制,公開經費使用;其四,改革學長姐制度,杜絕霸凌;其五,取消以競技成績作爲體育班績效評比,改以專業與倫理作爲核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