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成效重在“精準”

來源:經濟日報

校園空間作爲教育實施的重要載體,其品質直接影響着師生的學習與生活體驗。深圳南山區開展的 “百校煥新”提升行動,爲解決高密度城市校園發展難題,營造美育環境,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創新性與可持續性的實踐路徑。

學校是城市社會組織中最日常的交流空間之一,尤其需要“以人爲本”的建造、設計和更新理念。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高密度存量校園不僅存在安全隱患,公共活動空間匱乏也限制了孩子們的成長。南山區“百校煥新”提升行動以專業設計力量爲主導,採用“研究引領設計”和“矩陣式集羣設計”模式,一校一策做設計,打破了校園修繕工程傳統操作模式,精準定位校園差異化問題,以最小的干預實現了校園的系統性升級。在此過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實事,多部門統籌協調深化了各相關鏈條的協同能力,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高質高效。

“百校煥新”以“鍼灸式”微改造破局,其重點在“精準”二字。針對老舊校舍的安全隱患,專業團隊如中醫問診般對相關空間全面“體檢”,爲孩子們打造安全可靠的學習環境。在空間利用上,專業團隊發揮巧思,將目光投向校園的邊角零散、閒置及低使用效率區域,在有限資源條件下,通過創新思維、精細設計和巧妙實施,充分激活冗餘空間,讓原本不起眼的角落搖身一變成爲孩子們課間嬉戲、閱讀交流的好去處。

設計師和建築師們從更整體、更系統的層面打造校園美育空間,在煥新環境的同時賦予校園更爲靈動的審美感知性。在推進設計的過程中,歷史研究、綠色技術、兒童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協同工作,使得這些空間不僅在外觀上獨具創意,更在功能上體現了“兒童友好”的理念,讓改造後的校園成爲城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它們不再只是單一的學習場所,而是孩子們釋放天性、激發創造力的樂園,助力實現環境育人的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百校煥新”與當前業界倡導的新型“第四代住宅”模式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面向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和創新,通過突破傳統封閉式空間結構,設置更多的共享空間,融入自然與社交元素,重塑學校與社區邊界,讓校園成爲城市複合型社區文化樞紐和社區精神錨點。“百校煥新”提升行動也爲其他城市的校園改造以及各類建築空間的更新提供了經驗參考,爲人們創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公共生活環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