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諸城:打造沒有圍牆的社區文化書院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1日訊 8月7日下午,在濰坊諸城市密州街道連豐社區,一場暑期公益託管班結業匯演正在精彩上演,孩子們帶來了合唱、舞蹈等各式各樣的文藝節目,近200名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與孩子家長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孩子們用才藝交出成長答卷。

活動還爲8名大學生志願者和3名社會志願者頒發了“優秀志願者”榮譽證書,望着由託管班前幾屆學生組成的志願者隊伍,連豐社區黨委書記王桂林的目光裡滿是欣慰與感慨。“看着你們從託管班走向大學校園,如今又回到這個夢開始的地方,你們就是這些孩子們最鮮活的榜樣,正陪着他們重走你們走過的成長之路。”

連豐社區文藝人才薈萃、文化資源富集,2015年建成文體活動中心以來,歷經十載深耕厚植,這個集文化惠民、藝術培育、精神涵養於一體的文化載體,爲近700戶的居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近年來,社區精心構建“空間活化——資源整合——全齡友好——共建共享”四位一體模式,創新“1+3+N”文化社區建設模式,打造了“樂融傳統,情傳文粹”文化書院品牌,使書院真正成爲居民“走得進、留得住、還想來”的精神場域。

建強一個核心陣地。連豐社區文化書院坐落於小區門口沿街,是居民每日必經之地,以其“無圍牆”的開放姿態打破空間阻隔,成爲居民觸手可及的精神棲息地。書院週一至週日開放,設有音樂教室、圖書閱覽室、書法室、檯球室等場館,選聘本地文化藝術領域專業人士擔任志願指導教師。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員樓棟長”治理架構,轄區4個網格均成立文化志願服務隊,153名黨員化身“文化宣傳員”與“活動組織者”,作爲本社區居民,他們自帶“熟人優勢”,在日常走街串巷、樓前屋後的“拉家常”中,精準捕捉社情民意、傾聽居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高效提供文化活動組織、資源對接等服務。發揮各自人脈資源,廣泛聯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構建起“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社區文化治理新格局。

開展四類文化活動。連豐社區針對羣體差異精準設計服務內容,主要包含社區服務、我們的節日、公益課堂、多彩假期四大板塊。針對老年人羣體,開發非遺剪紙、器樂、戲曲、旗袍等各類興趣課程和義診、義剪服務;針對雙職工家庭假期“看護難”痛點,社區與煙臺大學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每年寒暑假期舉辦公益學習班,組織大學生和志願者們爲轄區兒童提供培訓、託管服務,涵蓋文化傳遞、興趣培養、科學普及、公益實踐等多方面內容;爲滿足居民的共性需求,定期舉辦“公益集市”,將政策諮詢、文化文藝、法律普及、健康講座等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打造“我們的節日”活動品牌,在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舉行 猜燈謎、包糉子等傳統民俗活動,讓居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假期託管班已連續開辦10年,連續11年爲老年人提供健康義診服務,3家理髮店常態化開展愛心義剪活動,一系列活動繪就了“老中青幼”全齡共享、和諧共融的溫暖畫卷。

同時,該市還用好N種優質資源。在服務供給上,打破資源壁壘,實施多元聚合,構建便捷高效的社區文化服務網。創新“社區合夥人”模式,構建“政企校社”四方聯動機制,諸城市文明辦根據社區摸排的居民需求,相應組織8個部門單位、2家公益組織和3家企業召開文化社區(文化書院)座談會,統籌各方資源、構建配送體系,開展“點單式”文化惠民服務。今年以來,連豐社區共開展“閱讀寫作公益講座”“電吹管音樂課堂”“非遺剪紙小課堂”等“定製化”活動35場,形成文化書院“搭臺”、多部門聯合“唱戲”的新格局。在此基礎上,爲推動基層文化服務由“政府輸血”到“自身造血”,連豐社區實施“社區能人振興”計劃,培育了三支特色文化隊伍。剪紙隊伍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30多人,創作作品300多幅;書畫愛好者隊伍有成員30多人,連續8年舉辦“翰墨飄香”書畫展,展示孝德、廉潔等主題書畫作品200餘幅;茂腔伴奏團和演出隊伍有成員20多人,成立社區“戲曲小劇場”,讓文化在社區土壤中紮根生長、煥發生機。

閃電新聞記者 李濤 諸城融媒 張勇 通訊員 張敏敏 李震 濰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