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導納米上半年扣非淨利增幅超10倍 半導體設備新增訂單已超去年全年

來源:經濟參考網

2025年8月28日晚,微導納米(688147.SH)發佈202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50億元,同比增長33.42%;利潤總額達2.03億元,同比增長538.7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48.95%;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1.36億元,同比增長1,090.38%。分季度來看,公司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實現淨利潤8410.29萬元、1.08億元,環比增長約29%,盈利能力穩步提升。

微導納米表示,公司積極把握市場機遇,通過加速半導體市場開拓、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力度、持續提升製造供應和運營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舉措,保持公司在國內薄膜沉積設備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實現公司業務規模穩健增長。

微導納米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半導體、泛半導體高端微納裝備製造商。目前,公司ALD設備已全面覆蓋行業所需主流ALD薄膜材料及工藝,在高介電常數材料、金屬化合物薄膜等領域均實現了產業化應用,量產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公司在CVD設備硬掩膜等關鍵工藝領域也已實現產業化突破,進入存儲芯片等領域先進器件產線,獲得大批量訂單,並持續推出客戶所需的多款關鍵工藝設備。

半導體業務比重持續提升

在半導體業務方面,上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延續高景氣度,國內政策持續支持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薄膜沉積設備作爲核心環節,市場空間廣闊。

面對下游產業鏈核心客戶產能擴張和技術創新機遇,微導納米加大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力度,加快了新產品和新工藝的推廣,成效顯著。

數據顯示,微導納米上半年實現半導體設備收入1.94億元,同比增長27.17%,半導體設備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2023年度的7.27%提升至18.45%,凸顯半導體業務板塊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重要性持續增強。更值得關注的是訂單動能,2025年上半年微導納米新增半導體設備訂單已超去年全年水平。截至2025年6月30日,半導體領域在手訂單達23.28億元,較年初增長54.72%。可以看出,微導納米半導體設備業務正從技術突破期邁入訂單放量階段,有望未來成爲公司核心業務支柱。

光伏業務方面,儘管行業面臨階段性產能過剩,但微導納米光伏設備業務在技術迭代中依然實現韌性增長。上半年,公司通過持續在TOPCon、XBC、鈣鈦礦等技術路線的創新與開發,積極推動項目的交付和驗收的同時,嚴格控制經營風險,不斷優化成本。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光伏設備收入8.03億元,在行業下行週期中仍保持同比近32%的穩健增長。

微導納米表示,公司積極配合下游光伏電池片廠商通過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等方式,共同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加速推進可轉債項目建設產能擴張蓄力未來

隨着國內半導體市場規模擴大及產業鏈自主可控需求提升,高端國產薄膜沉積設備需求持續增長。SEMI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額將實現同比7.4%的增長,達到125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而在邏輯、新型存儲、先進封裝等技術升級的積極帶動下,2026年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額有望進一步攀升至1381億美元,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報告期內,公司積極推進可轉債募投項目“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智能化工廠建設項目”和“研發實驗室擴建項目”的建設,待募投項目完全達產後,將有效擴大微導納米半導體設備的生產規模,解決現有產能瓶頸,滿足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有利於微導納米鞏固競爭優勢,保持領先地位。

業內人士表示,隨着募投項目落地,微導納米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產能將提升超過30%,這不僅可消化微導納米快速增長的新增在手訂單,更將支撐其向邏輯、存儲等先進製程領域加速滲透,推動微導納米半導體業務進入規模化放量期,夯實第二增長極。

此外,微導納米堅持自主研發創新,報告期內持續高比例的研發投入,築牢技術護城河。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1.53億元,自2023年以來累計投入超8.5億元,其中60%以上投向半導體領域。報告期內,公司新增專利申請及授權數量再創新高。其中,新增各類型國家專利授權共計40項,累計授權專利數達到218項,新增申請專利共計98項,累計申請專利數達到710項。

2025年3月,微導納米正式推出用於大規模生產的iTomic Spatix系列及四站架構腔體的高產能ALD、CVD設備。公司表示,基於當前市場需求及公司拓展的成效,預計2025年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產品工藝覆蓋面、客戶數量和訂單規模將持續保持較強的增長勢頭。

基於微導納米2025年上半年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的優異表現及在手訂單的強勁增長,結合公司在ALD/CVD技術產業化應用上的持續深化,未來隨着可轉債募投項目的產能釋放與研發成果轉化加速,微導納米有望進一步鞏固其國產薄膜沉積設備領先地位,併爲國產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提供核心支撐。

在全球半導體設備需求創歷史新高的背景下,微導納米憑藉國產替代政策紅利與自身技術護城河,或將成爲國內晶圓廠擴產浪潮的核心受益者,中長期成長路徑清晰。(謝語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