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AI時代普惠金融的邏輯是“共融、共享、共贏”
中新經緯5月19日電 (袁媛)18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理事長王忠民在202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指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爲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也深刻改變了金融服務的邏輯。他認爲,真正的普惠金融不只是覆蓋廣泛、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分享”的邏輯,做到宏觀與微觀、鏈主企業與鏈羣企業、機構與家庭三者之間的利益一致性。
王忠民以三個場景具體闡釋了這一邏輯。首先是開源代碼的廣泛應用,例如AlphaFold將人類蛋白質結構數據開源,使得所有新藥和靶向藥研發在零成本的基礎上進行,大大降低了社會創新的機會成本。這一邏輯如果應用到金融領域,如金融反欺詐、大數據分析和大模型訓練,也將極大地降低中小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的技術門檻,實現金融科技的普惠化。
第二個場景是雲服務平臺的使用。當金融雲服務平臺免費提供給全社會特別是中小企業使用時,算力、模型和算法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服務主體不再按利潤佔比收費,而是在成千上萬家企業中以極小比例分享收益,進而實現鏈主企業與鏈羣企業、金融機構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共贏。王忠民指出,這種“你盈利我少分,你不盈利我不取”的邏輯,不僅降低了個體成本,也提升了社會總收益水平和GDP。
第三個場景涉及到AI驅動下的數字資產入表問題。他提到,初創企業所開發的模型可能在起初並無明確價值,但一旦被看重並收購,就有可能釋放出巨大的金融和社會價值。這使得數字資產可以在AI服務中實現價值轉換,並推動普惠金融向更多個體和場景滲透,最終實現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參與者利益一體化的目標。
在數據使用和隱私保護方面,王忠民提出,金融機構擁有大量積累的用戶數據和服務數據,應藉助公有云的邊際成本優勢實現免費共享。同時,他也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建議用私有數據庫、私有云和聯盟鏈架構保護用戶隱私,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同時,也保障了數據在AI系統中的高效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保護數據私密性的同時,拓展金融服務邊界,實現普惠與安全的兼顧。
談及金融監管邏輯,王忠民認爲,面對AI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監管者應當“允許創新、容忍試錯”,在廣泛許可的基礎上進行行爲監管。當發現問題時,可通過大數據審計、風險識別、即時提示等手段進行糾偏,以保障新興金融服務健康成長。他提到,美國政府曾通過馬斯克團隊使用區塊鏈審計,僅用幾人就完成了跨國複雜財務系統的審計,這表明AI在金融監管中的應用前景廣闊。
王忠民特別強調,“監管沙盒”應當成爲普惠金融制度建設的重要抓手。他認爲,監管不應以限制爲導向,而應以激勵和糾偏爲目標。在鼓勵創新的同時,爲防範壟斷與過度風險,應通過設定安全邊界和引入有效競爭機制,爲金融創新提供廣闊空間。(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