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贏共融:中國一汽與德國奧迪共繪智能時代“中國智造”新藍圖

相較於自1984年開啓的中國車企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公司發展史,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正變身“技術輸出者”。而作爲中國汽車市場長期以來的重要形式,合資合作如何延續曾經的高質最發展路徑,也成爲中國汽車市場備受關注的課題。

被譽爲“新中國汽車工業搖籃”的長春,這裡不僅誕生了中國第一臺自主生產的汽車,更孕育了中國首個國產豪華汽車品牌,在這座城市裡或許能找到合資品牌協同攀升的新答案。

開端:中國一汽與德國奧迪37年高質量發展

1988年5月17日,中國一汽與德國奧迪在長春簽署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個豪華車技術轉讓合同,數以幹噸計的圖紙資料從德國奧迪總部英戈爾施塔特運到中國長春,伴隨首款產品奧迪 100的下線,長春也開創了國產豪華車先河,讓更多人開上了豪華轎車。隨後,一汽與奧迪精準把握中國用戶對汽車空間的要求,1999年A6(C5)首開“加長軸距”,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直到今日,“L”依然是中國市場產品核心的賣點之一。

今年,一汽奧迪在華累計銷量即將突破千萬,並已形成8大基地,包括3大試驗測試基地、4大生產基地、以及位於“數字之城”杭州的營銷中心,創造了近50萬個全鏈路就業崗位,全體系內實現累計超過7000億納稅額。中國一汽相關負責人指出,可以說一汽和德國奧迪的戰略合作揭示了合資合作曾經的成功關鍵,即構建出本士生態與跨國車企深度互融的“新範式”。

合作:中德智造聯合體再創新模式

如今,隨着產業技術升級帶來的全新格局,德國奧迪和中國一汽基於長久以來深度協同的積澱和對中國市場、用戶的瞭解,僅用時三年,便在長春完成了首個高端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的建設,加速 PPE平臺(奧迪PPE平臺即“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是奧迪與保時捷聯合開發的豪華純電動平臺)的在華落地,以“德國質造+中國智造”的全新模式滿足中國用戶對智能化、電動化的更高需求。

這座由奧迪和一汽共同投資超200億的全球工廠,將深度融合中國用戶真實需求,進行本土化定製研發,同時,聯合華爲打造高端智駕系統,讓馳騁賽道讓馳騁賽道與公路45年的quattro傳奇技術,擁有更頂級的數字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