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國院士:不讓衝擊傷研究留下空白

“弘揚科學家精神”

原標題:

王正國院士:不讓衝擊傷研究留下空白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走進陸軍軍醫大學生物激波管實驗室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39米的鋼鐵“長龍”。這是由著名野戰外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帶領團隊建起的生物激波管,它可以模擬不同當量、不同距離下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儘管該設備在上世紀80年代研製,但其技術水平迄今仍處於國際前列。

今年1月5日,王正國院士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去世後,遵照其遺願及家屬意願,他的遺體捐獻給了海軍軍醫大學,爲醫學事業作出最後貢獻。

“我不是黃昏,我是朝陽,我能幹到多長時間就幹到多長時間。”王正國曾說,從滿頭青絲到白髮婆娑再到生命終章,他始終保持着對黨的忠誠和對科學的追求。

上世紀60年代,全球進入冷戰時期,針對原子彈的防護研究逐漸興起。原子彈爆炸時瞬間釋放的能量,一般會對人體造成燒傷、衝擊傷和放射損傷。就殺傷力和殺傷範圍來說,由衝擊波造成的衝擊傷居於第二位。衝擊傷防治研究成爲國家和軍隊的迫切需要。彼時,美國的衝擊傷研究在“衝擊傷之父”里奇蒙德的領導下,已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

1970年,王正國服從組織安排,負責衝擊傷這一課題的研究。此前,他已從事燒傷複合傷研究十幾年並頗有成果。有一些同事勸他:“老王,你不要搞這個研究。衝擊傷沒什麼研究價值,因爲如果是重傷治不了,如果是輕傷也不用治。”“泱泱中華,這麼大一支軍隊,在衝擊傷研究領域怎能留下空白?”王正國毅然決定接受這一任務。

當時的實驗條件十分簡陋,沒有一臺像樣的儀器,沒有足夠的資金,可借鑑的資料也很少。面對這些情況,王正國沒有氣餒,先後8次進入核爆區,10餘次赴化爆試驗及意外事故現場,觀察各種爆炸物的致傷現象,調查、收集衝擊傷第一手資料,並進行了大量實驗,反覆摸索衝擊波的殺傷效應、量效關係、安全標準,探求衝擊傷發生的規律和機制,爲衝擊傷研究奠定了基礎。

隨着瞭解得越來越深入,王正國發現,研究衝擊傷需要先研製出自己的生物激波管,於是他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1984年,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協作下,王正國和同事們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生物激波管,首次解決了在實驗室內開展衝擊傷研究的難題。隨後,他們又相繼研製出中小型生物激波管,組成了一個生物激波管系列。

資料顯示,該套設備能較真實地模擬核爆炸和炸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並能同時模擬爆炸波的正壓和負壓,且波形光滑、整齊。而當時,美國的研究機構模擬出來的爆炸波只有正壓,沒有負壓,其模擬效果相對較差。

1988年,里奇蒙德來到中國。此前,他只在美國軍事教科書中引用的中國衝擊傷研究成果中見到過“王正國”這個名字。在參觀王正國的實驗室並聽取工作介紹後,里奇蒙德讚不絕口,當即邀請王正國參加第二年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

1992年,王正國作爲第一負責人完成的“系列生物激波管的研製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