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興的“出乎意料”說明了一個道理(有事說事)

耕地,人不如牛;跳舞,牛不如“人”。何解?日前,本報記者採訪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時有如下一段對話,值得咂摸。

記者問:上了央視春晚舞臺後,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非常火。預料到了嗎?

王興興回答:說實在的,完全出乎意料。2021年,我們的“機器牛”上過一次春晚,今年原本預估效果可能和上次差不多。沒想到,最終的效果遠超預期,很多人記住了機器人跳舞的畫面。某種意義上說,這成了傳統文化與高科技結合的標誌性事件,也成爲一種文化符號,我覺得非常榮幸。

機器牛上春晚伴舞沒火,人形機器人上春晚跳舞就火了。同樣的舞臺,同樣的科技基因,爲何前後反響大不同?二者的差別就在於,機器牛沒有在傳播中引發人們的關注和想象,而人形機器人則滿足了大衆對機器人這一事物的想象。二者技術差距可能沒那麼大,差就差在“怎麼說”上。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掌握了核心科技,還得找對“話匣子”的打開方式。

科技總是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講好科技故事則可以激發人們更多的“想落天外”、更多的“異想天開”。看着機器人跳舞,尤其是還穿着民族服飾,跳着民族風的舞步,舞動着紅手帕。這畫面一出來,它就“對路”了。觀衆會產生一系列聯想:這玩意兒跟人似的,以後能幹啥?會不會幫我幹活?會不會有感情?這科技發展下去,世界會變成啥樣?它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科技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受衆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腦補,進行想象的擴展,進而就此討論、表達、二次創作,傳播力這不就上來了嗎?

回望科技傳播史,頂尖科技因敘事而昇華的例子不少。比如AlphaGo下圍棋。要是光說“這機器人算法多厲害,運算速度多快”,估計也就圈內人聽聽。可相關方面把它包裝成了一場“人機大戰”的主角,推出了一場關乎“人類智慧尊嚴”的巔峰對決。對手還是李世石、柯潔這樣的頂尖棋手。這下可好,全球矚目,牽動人心。看直播那會兒,多少人緊張得手心冒汗。這哪是看下棋?分明是看一場關乎人類未來的“科幻大片”。冰冷的代碼被滾燙的故事焐熱了。

當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在諸多核心領域奮力突破。研發核心科技固然是根本中的根本,關鍵中的關鍵,但當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到了需要表達、需要引領的時期,就要通過科技敘事、科技傳播,在社會上引發共鳴,引發關注,讓更多人認同我們自己的科技,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科學、崇尚技術、追求進步的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形機器人跳舞,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開篇”。

同時也要注意,科技敘事絕非浮誇粉飾,而是讓深奧科技走入人心的橋樑。王興興欣喜於機器人舞蹈成爲“傳統文化與高科技結合的標誌性事件”。這正源於他們找到了精準的“翻譯”方式——將前沿的人形機器人技術,置於“文化傳承”“民族特色”這樣大衆熟悉且共鳴強烈的敘事框架中。鋼鐵之軀跳起民族舞蹈,這本身就是最直觀的科技宣言:科技並非冰冷的替代,而是對文化的活態傳承與溫暖延續。科技強國最深厚、最持久的動力源泉,就在於此。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