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辦出手!“自媒體”醫療科普資質認證趨嚴,AI生成內容需標註

8月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爲的通知》(下稱“通知”),就賬號資質認證、賬號資質信息、醫療科普信息來源、資質覈驗、專業醫療科普內容生產發佈、網絡行爲等方面進行規範,嚴禁違規變相發佈廣告,嚴處違法違規信息及賬號。

《通知》指出,醫療科普行爲是以提高公衆的醫學健康科學素養爲目的,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生產傳播預防或治療疾病等相關知識的行爲。通過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信息發佈傳播行爲,能進一步提升“自媒體”規範開展醫療科普行爲意識,支持專業醫療科普內容生產傳播,並防範虛假醫療科普信息誤導公衆。

近兩年來,醫生科普在網絡上盛行,但對醫生的資質認證、傳播內容的監管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規範。

在上個月國家衛健委召開的一場發佈會上,衛健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表示,國家衛健委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

他還表示,一些“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爲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還有的通過誇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衆、斂財牟利。

第一財經瞭解到,目前包括小紅書、B站、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都在大力推廣醫生科普。近期,這些平臺已經加強了對醫生賬號資質的審覈。據正在申請相關資質的一位軍區醫院主任醫師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平臺對賬號的審覈相當嚴格,需要院辦開具同意醫生開設賬號的知情證明材料,並上傳相關醫生完整的資質證明,以及相關科室負責人及醫院的蓋章。

根據最新的《通知》規定,對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應劃分醫師(中西醫)、護士、藥學技術人員、醫技人員、科研人員等類型,分類覈查醫師資格證、醫師執業證、護士執業證、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證(藥學)等資質證件,醫療機構出具的在職證明(具體到科室)等材料。

《通知》還強調,應嚴格標註醫療科普信息來源,對發佈轉發醫療科普信息的真實性、科學性負責。如果是引用轉載專業醫療科普內容、引用醫療安全等舊聞舊事、結合醫療領域素材擺拍劇情、藉助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合成醫療科普信息、分享傳播真實健康經歷的,需嚴格標註信息來源或生成合成內容標識。

針對一些“網紅醫生”直播帶貨的行爲,《通知》明確,嚴禁違規變相發佈廣告。網站平臺應明確告知“自媒體”賬號不得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佈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的,不得在同一頁面或者同時出現相關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地址、聯繫方式、購物鏈接等內容。

爲規範醫務人員網絡科普行爲,上海早在今年3月在全國率先推出《互聯網健康科普禁止性行爲清單》,通過劃定9類禁止性規定,明確禁止誤導性診療建議、誇大療效宣傳等行爲,爲醫療科普內容立規矩、樹標準。

“整治醫療科普亂象的做法值得鼓勵,現在很多人的科普太不專業,甚至是誤導。”一位正在進行科普推廣的主任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認爲應該把真正跟國際接軌的、跟學術相結合的知識用科普的方式讓老百姓知道。”

另一方面,近年來科普也是各大醫院醫生晉升職稱的指標之一。一位上海大型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其所在醫院晉升職稱的標準包括科普成果,類型覆蓋文章、專著、作品及課題,“自媒體”科普並不涵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