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下打新開閘近半年,銀行理財爲何仍是“沉默的大多數”?三大核心難題需克服
財聯社8月8日訊(記者 彭科峰 郭子碩)今年7、8月份,寧銀理財多次參與線下打新,引發市場各界高度關注。
往前回溯,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爲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並“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3月2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關於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首次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範圍。同日,滬深交易所同步修訂了《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新增理財子公司作爲IPO網下投資者主體資格。彼時,市場一片歡騰,認爲將會爲資本市場帶來海量資金。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從3月份有關部門爲理財子線下打新“開閘”以來,截至目前只有兩家理財子有過嘗試。連日來,從財聯社記者調研多家頭部理財子的情況來看,機構對於參與線下打新均持謹慎態度,“近期沒有相關計劃”。
“開閘近半年,32家公司僅2家嘗試”
依據公開信息,目前32家銀行理財子中,僅僅只有兩家機構作出嘗試,即光大理財和寧銀理財,分別屬於光大銀行和寧波銀行。
其中,寧銀理財出手次數較多。財聯社記者獲悉,8 月初寧銀理財多隻產品入圍申購名單,截至 7 月 25 日入圍數量居首,兩隻產品各獲配 6557 股新股、初步獲配 4.3 萬元;此前 3 只產品合計獲配 4263 股、初步獲配 10.6 萬元。
寧銀理財爲何如此勇敢?接近寧銀理財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回應稱,積極參與線下打新,是“爲更好踐行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共同富裕的使命。”該人士表示,新政發佈後,寧銀理財第一時間將其視爲“把普惠金融活水引入優質實體企業、爲客戶創造長期價值”的重要抓手,藉助現有的投研平臺與團隊,把網下打新收益轉化爲理財產品穩健增厚收益的來源,讓普通投資者也能通過其分享到優質企業成長紅利,實現財富保值增值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雙贏。
多名銀行理財子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確認,過往理財子實際上可以借道公募基金等渠道間接參與打新。本次新政對於理財子的最大意義,在於首次將理財子納入線下打新的A類席位,後者長期由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佔據,且具備優先配售優勢,是打新市場的主力軍。“也可以簡單理解爲從合作伙伴轉變爲兼具競爭對手的關係。”
“打新業務對公司含權理財產品預計有一定的收益增強效果。”上述寧銀理財相關人士表示。
多名理財子內部人士也向財聯社記者確認,增厚自家理財產品的收益是理財子直接入局線下打新的主要意義。
多數銀行理財迴應:沒有計劃、條件暫不具備
相比約32家銀行理財子的數量,光大理財、寧銀理財兩家顯然是“少數派”。那麼,目前其他理財子對參與線下打新的態度如何呢?
3月底,新政發佈後,有多家理財子在接受媒體公開採訪時表示,積極看好並將參與。
但連日來,財聯社記者調研多家知名理財子時發現,行業主流的看法是“還沒有參與”、“目前沒有參與的計劃”、“條件不具備”、“暫無考量”。繼續觀望和等待甚至沉默,是當下多家機構的主流態度。相比來看,寧銀理財甚至顯得有些“另類”。
當然,有銀行理財子也表示,“後續條件成熟和合適會參與”。還有理財子迴應“還在研究摸索中”。
有理財子表示了未來參與線下打新的信心。平安理財相關人士就向財聯社記者指出,對平安理財而言,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相關業務經驗,且在內部投研能力提升、外部資源支持下,也快速形成對新股的定價能力。至於新股的信用評估、流動性管理方面,理財公司主要配置信用等固收資產,配合高額度、多批次的產品到期和發行,這兩方面其實構築了一定的相對優勢。
有哪些顧慮和擔憂?三大核心難題需克服
新政已經開閘半年多,爲什麼大部分的銀行理財子不參與線下打新?多家銀行理財子人士從不同角度爲財聯社記者給出瞭解釋。
首當其衝,是風險管理和產品久期問題。某頭部理財子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大部分的銀行理財含權定位仍然是以絕對收益爲主,追求長期的穩健收益。這對理財機構來說挑戰較大,一方面要對打新股票的底倉下跌做好風險管理,另一方面對新股的估值定價偏穩健,這和以相對收益爲目標的公募基金參與打新的思路有較大差異。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當前銀行理財的客戶多數仍習慣於一年以內的產品週期。
8月7日的公開會議上,建信理財董事長齊建功就公開表示,目前銀行理財持有的理財產品短期化特點非常突出,個人投資者持有期普遍短於一年。“目前大多數投資人認爲,理財公司主要或者只能提供一些短期地波穩健的理財產品,理財公司反過來也覺得客戶對公司的期待就是這樣的。”這樣就形成一種路徑依賴,如果這種慣性不打破,理財公司未來的發展之路將受到很大限制。
顯然,如何找到合適的投資者,如何做好投資者教育,說服其參與購買以線下打新爲特色的理財產品發行,這將是理財公司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單純靠自有資金去參與打新,顯然不太符合政策意圖,也不符合行業實際。
其次,如何構建強有力的投研團隊、加強理財子自身的投研能力,也是理財子參與打新的一大障礙。因爲和傳統的對手公募基金不同,理財子之前並未有直接下場,自然也就沒有組建相關投研團隊。如何確定合適的打新標的、如何進行合理定價、如何應對新股破發或鎖定期內的市場波動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組建專門的團隊來進行研究和分析,並未短期就能完成。
有少數理財子在這方面已做好準備。上述接近寧銀理財相關人士就向記者表示,該司利用現有的相對完善的投研體系及投研團隊,構建起了科學合理的研究定價體系。“目前公司投研團隊完善,共有近20名研究員,覆蓋週期、科技等行業,能夠較好地支持權益投研體系的需求。”
此外,當前能夠達到理財子打新股底倉規模的含權類產品數量不夠也是一大障礙。有銀行理財子人士向記者指出,公募基金參與打新的多爲股票、混合等高風險偏好的基金列表,容易滿足參與打新的股票底倉規模,而理財產品整體風險偏好較低,當前能達到打新股票底倉規模的含權類產品數量仍待進一步擴容。
“當前理財子含權類理財產品的只均規模本來就不大,能夠達到打新底倉規模條件的就很少了。”某頭部理財子人士也向記者表示。
“綜合來看,目前銀行理財子大規模入場線下打新的時機仍不成熟。當然,明天應該會更好。”有業內人士最後表示。